【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刘皓然】停学、开除、撤销学位……当地时间22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对该校数十位参与“反犹”抗议活动的学生进行严厉处分。十分“凑巧”的是,哥大此次行动正值与特朗普政府的谈判取得进展、该校被扣下的联邦资金有望部分“解冻”。有权益组织感叹,美国藤校最终还是向政治权力“低头”了。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23日报道称,22日,哥大在一份声明中证实了校方已对参与“反犹”抗议活动的学生进行纪律处分。涉事学生包括今年5月巴特勒图书馆抗议事件参与者,以及2024年春季校友周末的“捣乱分子”。具体处分包括留校察看、停学(1年至3年不等)、撤销学位以及开除学籍,但并未公布受罚学生名单。校方声明强调,“我校必须专注于履行学术使命,扰乱学术活动即违反学校政策与规章,这类行为必然会导致相应后果”。《纽约时报》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此次有70多名学生受处分,其中约60人被停学,且大多是两年。校方表示,学生提交书面道歉方可返校,否则将面临开除。另有不到10人留校察看,至少一名情节严重者学位被取消。
对于哥大的最新举措,美国舆论呈现明显分化。有网民痛批这是该校的“耻辱”,并鼓励被处分的学生起诉校方。还有人质疑此举是在协助某些势力实施“噤声”,称“他们可以肆无忌惮地实施屠戮,却不允许外界讨论此事”。与之相对的是,美国一些右翼媒体着重强调学生抗议活动对校园及教学秩序的破坏——比如,图书馆抗议现场不仅留下大量涂鸦,还致使学校保安受伤。该事件最终惊动了纽约警方,80多人被拘留。右翼媒体《纽约邮报》22日的一篇文章标题这样写道:“哥伦比亚大学终于对反以色列的暴徒们进行了处罚。”
因不满以色列对加沙发起的军事行动,全美多所高校去年陆续爆发学生抗议活动,但哥大的动静闹得最大。自1968年反越战抗议以来,哥大首次允许警方入校镇压,这一标志性事件令该校成为全美高校“反犹”活动的“震中地带”。今年3月,特朗普政府一怒之下取消了哥大4亿美元的科研经费。此后数月,双方一直在进行谈判,身处被动的哥大接连妥协,如应政府要求重新调整纪律处分程序、严格限制抗议者佩戴口罩、新增了数十名校园保安等。
相比其他名校,哥大此次惩处力度和规模堪称严苛。哈佛大学去年6月惩处抗议学生时,仅有10人被留校察看;宾夕法尼亚大学去年7月也仅有4名学生被停学一学期至一学年。
据美国Axios新闻网披露,在哥大严惩学生的同时,校方与政府的谈判也有进展,双方有望达成协议,部分科研经费的拨付或将恢复。据美国“高等教育内幕”网站报道,许多抗议学生指责哥大此举是向特朗普政府示好、让步。有学生组织在社交媒体发声,称这轮纪律处分是“联邦协议的一部分”。美国伊斯兰关系委员会纽约分部负责人纳西尔批评哥大此举是对学生的“压迫行为”。他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这些学生团结一致、呼吁一场种族灭绝阴谋的终结。而校方似乎已经向政治压力屈服,这不仅是对言论自由与高等教育的损害,更出卖了自身的道德操守、学术诚信以及育人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