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防晒衣成为不少消费者对抗烈日的“刚需”,防晒衣市场也呈现爆发式增长。然而,看似红火的防晒衣市场,却暗藏诸多乱象。从线上电商的不规范宣传、不专业检测,到线下商家对检测的漠视,再到可随意花钱买报告,防晒衣检测 “陷阱重重”,同时还存在数值虚标、面料成分造假、过度营销科技概念等问题,引发消费者广泛质疑。
在某电商平台以“防晒衣” 为关键词搜索,“本周上新254 万+件”等数据、“多巴胺风”“运动风”等描述令人眼花缭乱。记者浏览销量排名靠前的防晒衣商品详情展示页,发现多家店铺虽声称 “防晒性能达标”,却并未展示防晒衣的 UPF 值检测报告,取而代之的是紫外线检测卡在防晒衣下的演示图片。“纺织品有专用的防紫外线性能检测仪器,应按照国家标准规定程序取样、调湿、检测。”北京服装学院服装安全研究检测中心主任张天骄指出,用紫外线灯照射织物,看织物下纸卡的变色情况可以进行简单演示,但紫外线灯辐射剂量、纸卡变色性能等均不稳定,因此这样的做法不能代替专业检测。上海隽宜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任俣也表示,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的质量、性能、用途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引人误解的宣传。如果商家在产品中宣传 “防晒”“防紫外线” 等性能,则必须提供相关检测报告。
更令人担忧的是,报告的真实性和规范性也难以保证。记者将平台销量靠前的某家店铺提供的UPF 值检测报告与该店铺营业执照进行比对,发现报告的委托方和该店铺营业执照上的公司并非同一家。天眼查资料显示,两家公司的注册地址、法人代表、经营范围均不同。“电子商务法规定,电商经营者需全面、真实、准确地披露商品信息。”任俣强调,产品需以店铺营业执照公司名义送检,确保报告委托方与销售主体一致,否则店铺将面临罚款、民事赔偿及商品下架风险。
这些看似“靠谱”却漏洞百出的报告从何而来?记者以新入行电商卖家的身份联系到两家声称可提供纺织品检测服务的机构,两家机构均表示“无需寄送实物样品,支付300元左右就能拿到有双C认证(中国计量认证和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标识的报告”。“在模板填入信息,再提供一张产品照片即可,生成的报告支持扫码查验。”其中一家机构透露,很多刚起步、急着在平台上架的电商卖家都这么操作。
线下防晒衣批发零售市场同样存在对科学检测的漠视现象。在北京某大型服装批发市场,记者走访多家防晒衣批发商铺发现,除一家能当场提供产品的检测报告外,其他批发商均无法提供报告—— 有商家推说“厂家可能有,我们这没有”,有的则模糊表示 “我们没有这个要求”,甚至有商家称 “UPF 值是‘伪科学’,防晒衣穿着舒服就行”。“防晒值不是我们的核心考量。”一位正在进货的服装店老板坦言,自己进货时会更注重防晒衣的款式和舒适度。
除了检测乱象,防晒产品的宣传也问题频出。UPF(紫外线防护系数)是防晒衣的关键性能指标。按照国家标准 GB/T18830-2009《纺织品 防紫外线性能的评定》,UPF 值的规范标注为UPF40 +和UPF50 +两个级别,UPF50 + 即为国家标准最高等级。但记者在某电商平台上搜索“防晒衣” 时发现,多数品牌防晒衣都能满足UPF40 +或UPF50 +的条件,可有的商家却在商品页面标注“UPF200+”“UPF500+”,甚至出现了“UPF2000+”。
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虽然UPF2000 +和UPF50 +从数值上看相差40倍,但其实并没有提高多少防紫外线性能。UPF50 +等级的服装面料相当于能阻挡98%的紫外线,而 UPF2000 +实际上阻挡紫外线≥99%,效果只是提高了1% 左右。“而且按照国家标准,即便防晒衣的UPF数值真达到 2000+,也只能标为‘UPF50+’,否则可能会对消费者的判断形成误导。” 上述业内人士说。“防晒衣标注UPF200 +甚至UPF2000+,存在变造规范概念、过度营销的嫌疑。”中国消费者协会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也指出,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的商品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在商品页面中夸大紫外线防护系数,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此外,中消协7 月 16 日发布的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统计信息显示,夏秋季节防晒衣物类产品投诉相对多发,其中产品质量、虚假宣传、货不对板等问题较为突出。中消协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一些防晒产品声称结合了高科技元素,实则制造噱头以抬高价格。例如,有商家宣称防晒服面料中添加玻尿酸成分,穿上后就像给皮肤做保养,实则并无科学依据。一些主播声称面料添加艾草精华或特殊成分,具有抗菌、驱蚊等作用,实际只为驱动价格上涨。
为推动防晒衣市场走向规范,各方都需行动起来。“目前,防晒衣的生产材料、生产工艺仍在不断创新,在生产环节很难对其进行统一的标准化管理。”张天骄表示,但在检测环节,现有的国家标准可完全适用于防晒产品的科学、准确检测。他建议,技术和市场监管部门应对防晒类产品开展常态化的市场抽查,尤其关注 UPF 值等关键指标,从源头上压缩“三无产品”和虚标参数的生存空间。“此外,也应当加强对检测机构的监督和审查,以减小出具虚假检测数据的风险。”
“对于防晒衣品类,平台应要求商家明确标示商品的 UPF 值等关键参数并提供检测报告。在商品页面上应提供真实、详细的产品信息,避免误导消费者。”任俣说。据了解,不少服装品牌正建立起相应机制,保证防晒产品的质量。“我们建立了覆盖原材料入仓检验、成品外观与缝制检查以及质量追溯体系的多层级检测机制,以保证产品具备良好的防晒效果、耐用性和舒适性。”某户外品牌负责人告诉记者。
中消协则敦促相关经营主体恪守公平、诚信原则,为消费者呈现真实、有效、可信的消费信息和安全、可靠的产品。今年5 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消费提示,建议消费者在选择防晒衣时,留意标签吊牌是否有标注防紫外线功能及有无 UPF 值,并尽量挑选厚度适中、面料致密的防晒衣。此外,还可关注产品的透气性、合体性,确保防晒衣的舒适度。消费者如遇纠纷,可通过“全国消协智慧 315”平台进行咨询与投诉。
来源:工人日报 记者 杨召奎 秦亦姝 原标题:《真有用还是玩噱头?“高科技”防晒产品受质疑》《当防晒“刚需”遇上检测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