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APP下载
合作
商城
签到
「身首離斷」被中國醫生救回來了
2025-8-19 02:48
菲律宾商报
1330

本報訊:據環球時報報道,從業近30年,上海長征醫院頸椎外科病區主任陳華江教授接診過無數凶險的頸椎外傷患者,但稱得上是“身首離斷”的,他還是第一次遇到。

眼前這位患者,幾乎已被宣判“死刑”。影像學檢查顯示,患者發生了罕見的大跨度頸椎離斷式脫位,脊髓嚴重挫傷、關鍵的神經血管結構撕裂。

“我們查閱了國內外大量文獻,都沒見過頸椎分離這麼嚴重的病例,更別提治療後存活的。”陳華江說。

據介紹,若決定手術,醫生要面對骨折脫位、椎動脈損傷、嚴重腦脊液漏等眾多不確定因素,並且術中的諸多難題沒有前例可循,每一個潛在的風險,都可能造成嚴重後果。

這台超高難度的手術,要如何完成?

“身首離斷”,手術難度堪比登天

當時,患者因頸部遭受機械臂重擊,導致頸椎瞬間遭受毀滅性損傷,當場高位截癱、心跳驟停,經緊急心肺復甦才勉強恢復微弱生命體征。影像學檢查結果令人震驚:頸椎發生極其罕見的大跨度脫位,其嚴重程度猶如“身首離斷”,已造成脊髓嚴重挫傷、關鍵神經血管結構撕裂。

雪上加霜的是,骨折脫位區域形成巨大血腫,雙側椎動脈均因損傷而閉塞,導致患者血壓如同過山車般頻繁驟降至約50mmHg的危險低水平,不得不依賴大劑量血管活性藥物勉強維持循環。患者時刻遊走在災難性大出血導致休克、或椎動脈損傷繼發致命性腦梗死的邊緣。

面對這一生命禁區的挑戰,由袁文終身教授、陳華江教授、王新偉教授3位“上海市仁心醫師”獎獲得者領銜組成的骨科核心團隊,第一時間聯合急診、重症醫學科主任李文放教授以及麻醉科主任袁紅斌教授組成多學科專家組。

“當時若不進行手術,患者的結局十分明確。”陳華江說,脊髓損傷必然會逐漸向上蔓延,最終累及呼吸和心血管中樞,造成患者死亡。

但若積極治療,專家組討論認為,手術難度堪比登天。

首先,患者的椎動脈已損傷閉塞,極易出現術中再次大出血。

人共有兩條椎動脈,分別位於頸部左右兩側。CT造影檢查顯示,患者的右側椎動脈已經斷裂,幸運的是正好被骨折軟組織移位和血凝塊堵住,椎動脈閉塞了。而左側椎動脈遭到牽拉,“就像一根被拉長的細管”,勉強維持著血供。

“椎動脈壓力很高,術中一旦出現血凝塊掉落或鬆動,幾秒鐘內出血量就可達1000至2000毫升,人可能很快就沒了。”陳華江說。

其次,沒有任何現成的手術方案可供使用。

據陳華江介紹,患者頸椎前後的骨和軟組織全斷了,面對如此嚴重的頸椎骨折脫位,單純的頸椎前路手術鋼板固定力量有限,需要採用頸椎後路,或前路聯合後路手術進行復位固定。

“但患者受傷部位在頸後部,頸後部皮膚有大面積破損,後路手術感染風險很大。加上離斷的頸椎之間有大量血凝塊和腦脊液,一旦細菌感染,可能會導致致命的顱內感染。”陳華江說。

更棘手的是,患者還不具備進一步完善影像學檢查的條件。

“他的傷太重了,連完善檢查都存在極大的生命安全風險,稍一挪動身體,他的血壓就掉到50以下,連基本生命體征都難以維持穩定。”

這也意味著,若要開展手術,術前陳華江和團隊無法知曉受傷部位的全貌,面對如此嚴重的損傷,在手術台上也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

中國醫生,挑戰“不可能”

“不管怎麼樣,哪怕只有一線生機,我們也願意嘗試,不能讓孩子沒有父親。”患者家屬術前的請求,讓多學科團隊最終決定放手一搏。

團隊對患者的傷情進行了極其入微的評估,針對術中可能出現的每一種極端風險如難以控制的大出血、循環崩潰、腦灌注不足等,制定了詳盡的應急預案和精細的手術路線圖。

手術台上,陳華江教授、王新偉教授與麻醉科王成才教授、傅海龍教授、羊海琴護士長帶領的精銳麻醉護理團隊緊密協同,如同在刀尖上起舞。

在患者極其脆弱的生命體征監護下,專家們憑借爐火純青的解剖功底和顯微操作技術,小心翼翼地清除巨大血腫,克服嚴重粘連和畸形,最終精準地將完全離斷錯位的頸椎結構完美復位。

尤為關鍵的是,團隊創新性地應用了“衛星鋼板”固定技術,在常規固定之外巧妙增加輔助鋼板,為重建的頸椎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超強穩定性,這一技術應用在此類極端病例中尚屬首創。

陳華江表示,雖然整體思路清晰,但術中要在哪裡固定螺釘、椎體能否固定牢靠等,沒有先例可參考,完全依賴既往經驗積累下的實時判斷。

此外,在如此狹小的空間進行複雜的復位操作,“看著只是在動骨頭,其實周邊的血管、神經都會受到拉扯。這也要求我們要‘膽大心細’,既要避免二次損傷,還得追求操作成功率。如果一兩次復位不成,反覆嘗試,血管受累破裂,很快出血就會遮蓋操作視野。”陳華江說。

幸運的是,在醫生們細緻的操作下,所有此前擔心的意外都沒有發生。

歷時約3小時,手術順利結束!

術後,患者恢復情況令人鼓舞

術後,患者意識狀態迅速恢復清晰,一度岌岌可危的生命體征逐漸趨於平穩,成功拔除了氣管插管。

更令人欣喜的是,患者已能在家人輔助下坐起,標誌著其神經功能開始出現積極信號,現已轉入系統康復階段,為功能恢復帶來了曙光。

陳華江教授說:“未來,我們將繼續向頸椎外科的‘無人區’進發,不斷挑戰技術極限,為更多掙扎在生死線上的患者點燃希望之光。”

社区好帖更多帖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