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APP下载
合作
商城
签到
“Gap Year”在中国受关注:它的实现面临哪些挑战?
2024-10-9 18:01
俄罗斯卫星报
2461

近一年来,“Gap Year”(间隔年)的概念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引发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关注,进而衍生出“Gap Day”(间隔日)的说法,即抽出一天进行放松或其他活动。中国年轻人和专家告诉卫星通讯社,这一概念的兴起体现了年轻人对工作和生活的新期待,但由于就业等因素的制约,短期内对大多数人而言或许难以实现,不过,未来有望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Gap Year”通常指的是学生在完成学业之后或工作之前,花费一段时间进行休息和探索,通常为期一年或更短时间,包括旅行、志愿者活动、实习或培养新兴趣。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旨在帮助年轻人通过不同的生活体验更好地了解社会和自我。

尽管“间隔年”在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尚未广泛流行,但这一概念正在逐渐引起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讨论。最近,许多年轻人开始将抽出一天时间进行放松称作“Gap Day”(间隔日)。“Gap day是成年人的一次短逃离”和“六一是成年人的Gap day”等话题曾登上微博热搜。

一些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如何将某一天变成一周中的“Gap Day”,以使工作周感觉“缩短”。他们的建议包括在周三为自己安排看电影等娱乐活动。这些分享使得“Gap”概念越来越流行,甚至衍生出“Gap time”(间隔时间)的说法,即在一天中抽出短暂的时间来休息和调整。

关于“间隔年”的优势,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传媒与舆情研究所所长、著名文化产业学者郭万超告诉卫星通讯社,它有助于学生从学校生活顺利过渡到社会生活,是一个很好的缓冲期。

一位生活在上海的“95后”上班族李彤表示,“间隔年”对于已经工作的人来说也能够发挥很重要的作用。她说:“拥有这样一段空闲时间对学业和工作都是非常有利的。它能让人们从固定的生活节奏中抽身出来,冷静思考自己真正想要追求的目标,而不是简单地跟随大众的选择,从事一些可能根本不适合自己的事情。”

尽管“间隔年”有诸多优势,但它的实践依旧面临许多挑战。生活在深圳的年轻人李华认为,虽然在大城市读书期间进行“间隔年”已经相对比较常见,但如果毕业后直接休息一段时间,则可能在未来就业时面临较大的问题。最大的压力是这种选择会让学生失去应届生身份,从而影响就业。

此外,经济压力也使得年轻人在追求“间隔年”时面临阻碍。李华说,没有收入的“间隔年”会增加年轻人的经济负担,特别是涉及长期旅行或培养爱好时,这种经济压力尤为显著。

与此同时,受访的年轻人都表示,传统观念对“间隔年”的排斥带来的压力也是Gap Year难以流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受访者李彤提到,在中国等东亚社会普遍存在“到什么年纪做什么事”的观念,因此当要打破传统时,无形的社会压力会非常大。

虽然“间隔年”这一概念在普及过程中面临着传统习惯以及就业和经济压力等挑战,但专家认为,“间隔年”的理念未来有望在中国获得更多的发展和认可。

郭万超说:“Gap year的优势显而易见,现在在中国也有一些年轻人有一定的能力来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比如,未来可能会有更多人选择去小城市生活或者旅居一段时间。如果未来就业压力不那么大,或者很多人不想留在大城市,Gap year 现象可能会更普遍。”

社区好帖更多帖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