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木 环球时报记者 丁雅栀 肖震冬】在今年9月底举办的柏林国际轨道交通技术博览会上,中国中车四方股份公司自主研制的我国首列新能源智能城际市域动车组CINOVA H2正式发布,该车采用氢动力,行驶全程实现“零碳”排放。在国际上,包括德国的西门子、法国的阿尔斯通以及瑞士的施泰德铁路公司等企业都在研发自己的氢能源列车。氢能技术已成为全球新能源领域的重要发展赛道。但是,目前欧盟对于中国的氢能技术依旧态度复杂,接受《环球时报》采访的专家表示,“欧洲既有对中国(氢能技术)产品质优价廉的欣赏,也有对本土市场被抢占的担忧。”
中国技术引关注
据官方介绍,CINOVA H2利用氢气和氧气的电化学反应产生电能驱动,不产生任何空气污染物。该车采用4辆编组,全列最大载客量超过1000人。配置960kW的大功率氢燃料电池,持续运营时速160公里,最高运行时速可达200公里。同时,该车拥有全球最长的续航里程,以时速160公里运行时续航达到1200公里。瑞士“Waston”新闻网报道称,这大致可以从苏黎世到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巴勒莫、西班牙的马德里或爱尔兰的都柏林。
中车四方股份公司氢能源列车主任设计师马升潘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说,该列车主要指标对标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从列车技术方面来说,CINOVA H2融合了中国首个城际技术平台CINOVA及氢能轨道技术的最新创新成果,具有后发优势、技术先进。
CINOVA H2在2024年柏林国际轨道交通技术博览会上的发布受到了广泛关注。马升潘介绍说,博览会期间,来自多个国家的记者、民众表示希望能坐上如此先进舒适的列车,还有一些代理公司主动留下了名片愿意为列车的销售提供咨询等服务。
“欧洲会失去氢能吗?”
尽管CINOVA H2在博览会上广受关注和认可,但是欧洲对于中国的氢能技术仍然保持警惕。路透社9月底曾报道,欧盟宣布修改欧洲氢能银行第二次拍卖的预期条款和条件,增加了一条“弹性条款”,以限制欧盟在可再生能源供应链中对中国的“依赖”,尤其是电解槽技术领域。该条款要求,凡是投标的项目,必须限制从中国采购的电解槽堆不能超过25%。电解槽是一种将电能转换为化学能的设备,它通过电解过程将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这个过程称为水电解,是一种高效且环保的制氢方法。
“欧盟向中国氢电宣战,”德国Telepolis网站9月底对此评论道,欧盟限制中国在氢生产领域的主导地位。中国已经成为可再生能源领域的主导力量,例如太阳能和电动汽车领域。评论提到中国企业与欧洲风电生产商的竞争也日益激烈。据欧盟委员会称,中国电解槽产能已占全球产量的50%以上。
“欧洲会失去氢能吗?”德国《商报》引用波士顿咨询公司10月初公布的一项研究说,欧洲正在失去氢能领域的先锋地位,因为中国和美国进步更快,但欧洲仍有希望。报道引述消息人士的话称,在大型项目招标中,与欧洲报价相比,中国电解装置价格可低60%,有时甚至80%。近年来,中国在氢能领域出现约1000个新专利——大约是欧洲的3倍。
实际上,欧洲急切需要氢能列车,推动欧盟达成碳中和目标。据德新社报道,瑞士轨道车辆制造商施泰德计划在德国图林根州测试新型氢动力车辆。图林根州希望逐步减少当地铁路运输的温室气体排放,并用更环保的铁路车辆取代柴油车辆。
市场尚处发展阶段
氢能技术的重要性日渐上升,欧盟国家也做了不同层面的具体规划。2020年6月,德国联邦经济与能源部公布了德国的《国家氢能战略》。2020年7月,欧盟公布《欧盟氢能战略》,宣布建立欧盟氢能产业联盟。其中,欧盟的目标是将氢在欧洲能源结构中的份额从目前的不到2%提高到2050年的13%—14%。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欧洲在能源转型方面有整体规划,氢能源是其中一部分。随着氢能源列车在国际市场越来越受欢迎,技术也会越来越进步,成本进一步降低,各方面效率进一步提升,但这一过程相对缓慢。
马升潘表示,目前国际主流的轨道交通装备企业均在开展氢能源列车的研发试制,其中部分企业得到当地政府政策或资金支持并已投入商业运营,氢能轨道交通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全球氢能源列车市场目前处于发展阶段,随着配套设施的完善和法律法规的健全,氢能源将助力全球轨道交通绿色转型。
林伯强补充道,欧洲对于中国氢能源列车和氢能技术的态度复杂,既有对中国(氢能技术)产品质优价廉的欣赏,也有对本土市场被抢占的担忧。中国氢能源列车在技术和质量上与欧洲产品相当,部分领域甚至有所超越,而价格上的优势使得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