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APP下载
合作
商城
签到
复旦大学规范毕业论文AI工具使用:如何在效率与学术诚信之间找到平衡点?
2024-12-11 16:39
俄罗斯卫星报
1202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AI工具已经广泛渗透到学术领域,成为学生论文写作中常用的辅助工具。然而,这也引发了关于学术诚信的讨论。近期,复旦大学发布了一份文件,对本科毕业论文中AI工具的使用范围进行了明确规定。中国专家和科研领域工作者在接受卫星通讯社采访时表示,尽管这类规定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但在落实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监管困难等挑战。如何在保障学术诚信与合理利用技术之间找到平衡点,仍需持续探索。

日前,复旦大学在教务处官网发布《复旦大学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对人工智能工具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过程中的使用进行详细规范。

《规定》明确了六个禁止使用的范围,包括禁止使用AI工具进行研究方案设计、创新性方法设计、算法(模型)框架搭建、毕业论文(设计)结构设计、研究(设计)选题、研究(设计)意义及创新性总结、研究假设提出、数据分析、结果分析与讨论和结论总结等;禁止使用AI工具生成或改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的原始数据、原创性或实验性的结果图片、图像和插图;禁止直接使用AI工具生成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正文文本、致谢或其他组成部分;禁止使用AI工具进行语言润色和翻译;禁止答辩委员、评审专家使用任何AI工具对学生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进行评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涉及保密内容的,禁止使用任何AI工具,禁止上传任何数据和图片到AI平台。

此外,《规定》明确,使用AI工具时,须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承诺书中明确披露使用的AI工具名称和版本号;使用的时间和具体用途;AI工具生成的内容或提供的建议;AI工具在论文中的具体使用部分,如方法部分或文献综述部分;须保留AI工具处理之前的相关重要材料,以备指导老师或评审专家对学生使用AI工具的检查和质询。

《规定》中还指出,学生违反相关规定使用AI工具的,视情节给予纳入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考核成绩、不准答辩、取消合格成绩等处理;构成学术不端(不当)的,按照相关校纪校规给予纪律处分、取消学位申请资格、撤销学位等处理。

这一规定内容引发了广泛讨论,针对部分批评的声音,复旦大学教务处相关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AI技术发展到今天,完全禁止学生使用AI显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这份尚在试行阶段的规定不能简单视为一份对AI使用的禁令,而是针对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提出的一份学术规范。本意是引导学生科学、规范地使用AI技术,既防范学术风险,又推动AI工具在教育实践中的健康应用。

深圳的一位科研工作者李华在接受卫星通讯社采访时表示,在复旦大学上述六条禁令中,禁止使用AI生成或篡改数据是基本的学术规范,这一原则与是否使用AI无关,因此无需特别强调。然而,他指出,最后一条禁令尤为重要,因为许多人可能忽视了这一事实:上传至AI工具的内容很可能被用作AI的训练材料,这取决于AI服务提供方的用户协议。因此,文件对这一点的重申显得尤为必要。

不过,李华对其他几条禁止使用AI的规定持保留态度。他认为,大部分禁令实际上意义不大。

也有部分受访者认为,复旦大学的规定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在学术领域确实需要更客观地检验学生的学术能力。然而,他们也指出,部分禁令可以适当放宽,以实现更加合理的平衡。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许粲昊教授指出,AI在文献检索、语言润色等方面表现出明显优势,简化了许多学术写作的流程。然而,它也带来了挑战,例如生成的语言可能显得机械化,缺乏人情味。

他强调,每所大学都会根据自身情况制定AI工具使用的规范和禁区,短期内形成全国统一标准还有难度。

在这一规定的具体执行层面,受访者普遍认为,检测毕业论文是否使用AI工具存在实际困难。

李华坦言,目前的技术尚无法有效检测出AI生成的内容,尤其是对于母语者来说,经过简单润色后,AI的痕迹几乎难以察觉。

他补充说,“而且,我认为,在本科生论文这个层面禁止使用AI意义不大,尤其是当禁令无法真正落地时,更显得无效。相较于论文,禁止使用AI写作业还相对容易理解,但即使如此,也难以查证。这需要教师在作业设计上更加有巧思,而论文方面的实施则更加难以操作。”

许粲昊教授也指出,虽然目前AI生成的内容与人类写作的内容在某些方面仍有差异,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差异进行辨别。然而,要完全监管论文是否使用AI工具进行翻译或润色是非常困难的,甚至几乎不可能。因此,他建议,规范的重点应放在论文的核心思想,而不是过于关注文字是否由AI生成。

许粲昊教授强调,随着技术的发展,AI写作与人类写作之间的差异可能逐渐缩小,分辨难度也将随之增加。从政策和对策的角度来看,这始终是一个“猫和老鼠”的博弈过程,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规则以应对新挑战。因此,与其将重点放在“限制”上,不如更注重对AI工具使用的“规范”,尤其是关注其在伦理、批判性思考以及教学过程中的赋能作用,例如如何有效提升效率。

关于规范AI的使用,复旦大学并非首例。早在2023年3月,由于担心学生通过ChatGPT撰写论文、作业等引发学术诚信问题,英国教育部对此表示担忧,牛津、剑桥、布里斯托、爱丁堡等8所罗素大学成员宣布禁止使用ChatGPT。同月,香港大学向师生发出内部邮件,明确禁止在港大的所有课堂、作业和评估中使用ChatGPT或其他AI工具,成为香港首家明文禁止课堂等教学行为中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的大学。

然而,为了抓住生成式AI带来的教育与发展机遇,同年7月,牛津、剑桥、伯明翰、爱丁堡等24所罗素大学成员宣布解除ChatGPT的使用禁令,并推出了详细的使用原则,以帮助学生和研究人员更好地在学习和工作中利用生成式AI。

社区好帖更多帖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