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APP下载
合作
商城
签到
中国严查泰国榴莲,这背后究竟传递了什么信号?
2025-1-16 15:51
头条新闻
1193


伯乐头条专讯:最近,泰国榴莲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在中泰贸易中,榴莲无疑是泰国产品的骄傲和代表。然而,这个被称为“全村的希望”的农产品,却因中方的严格检查而面临出口停滞的局面。

中国的社交平台上,很多网友将这一新闻解读为“反电诈行动”的一部分,认为中方此举是在敲打泰国,是为了替受害者出气,甚至希望以此逼迫泰国主动打击妙瓦底的诈骗问题。这些解读在评论区引发了大量支持声音,大家纷纷喊道:“支持国家严查,为民做主!”

然而,真相真是如此吗?

从事件的来龙去脉来看,事实可能并非如网友所猜测的那样。这次“榴莲风波”,中泰双方官方的解释高度一致:中国相关机构在泰国出口的部分榴莲中检测出了一种名为“碱性嫩黄”(Basic Yellow 2)的工业染色剂。



这种化学物质是一种非食品级染料,通常用于染色纸张或皮革,而绝不适用于食品加工。早在2008年,中国就已禁止在食品中使用碱性嫩黄,因为其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2B类致癌物,对人体有潜在危害。 近年来,一些泰国榴莲商为了改善榴莲外观,使用碱性嫩黄等工业染料进行染色。这一问题不仅引发了泰国国内业界的关注,也成为中国市场的警戒信号。


中方在对泰国榴莲的检测中确认了该染料的存在,于是出台了严格的新规:每批进口榴莲都必须附带碱性嫩黄和重金属镉的检测报告,任何违规将导致进口暂停。

自1月10日起,中国海关加强了对进口榴莲的抽查。凡是检测不合格的批次,将立即暂停通关。中方在1月8日正式通知泰方此决定,泰国多个出口商因此暂停采购,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化让泰国出口商措手不及。


春节临近,正是榴莲出口的高峰期,而检测标准的不确定性让许多商家选择暂停收购,以规避风险。受此影响,部分榴莲农苦不堪言,担心成熟的榴莲因无人收购而腐烂。 泰国农业部长娜吕蒙紧急召开会议,召集农业部门与驻华使馆人员商讨对策,加强榴莲种植园的抽查,确保产品质量,同时警告商家不得趁机压低收购价格。事实上,这并非泰国榴莲首次面临声誉危机。

2024年夏天,中国消费者曾投诉购买到“荧光染色榴莲”,榴莲果壳在灯光下发出荧光,甚至染黄了手指。事后调查发现,这些榴莲被涂上了姜黄粉,而非工业染料。姜黄粉作为天然无害的调味料,实际上是泰国榴莲行业的普遍杀菌手段。然而,消费者的误解一度引发恐慌,影响了榴莲销售。


更久之前的2015年,香港市场也曾检测到泰国榴莲中含有姜黄素,当地消费者因此恐慌不安。泰国驻港商务专员当时辩解称,姜黄是安全的天然色素,但随即将责任推给“中国内地老板”,称这些染色榴莲是为满足内地市场的需求而特别处理的,而非出口香港的产品。这种言辞不但没有平息争议,还加剧了外界对泰国榴莲质量的质疑。

除了染色问题,泰国榴莲还在2024年因“重金属镉超标”而再次遭到质疑。中方海关总署在12家包装厂、15个果园和16个批次中发现问题。


泰方调查后表示,这些超标榴莲并非泰国原产,而是无良商人从越南购入冒充泰国货。这进一步说明,泰国榴莲行业在外资介入后,生产标准逐渐变得复杂化。 回到此次事件,中国对泰国榴莲的严格检查,更多是食品安全层面的必要措施,而非外界猜测的“反电诈”信号。


这是针对泰国榴莲行业内一些不良趋势的及时矫正,也是对中国消费者健康的负责任之举。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泰国业内人士对部分外资的“激进操作”也表示担忧,并曾向泰国政府举报。因此,此次风波的爆发,与其说是中方“刻意刁难”,不如说是行业内部问题的外显。 所以,中国的行动重点在于确保食品安全,而非发出政治信号。过度解读只会模糊问题焦点,掩盖了真实的矛盾。

实际上,中泰两国在反电诈合作上一直顺畅。泰方多次配合中方的合作要求,展现了积极态度。因此,中国没必要通过贸易手段来“敲打”泰国。 总结来看,榴莲问题归榴莲,电诈问题归电诈,两者不应混为一谈。中国海关此举,是为民把关的责任担当,而非另有所指。


未来,我们仍可一边吃榴莲,一边关注泰国在2025年的表现,看他们如何挽回中国游客的信心,开启合作的新篇章。

最新评论

评论
社区好帖更多帖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