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APP下载
合作
商城
签到
这位志愿军老兵11年间迎接981名牺牲战友回家
2025-1-20 21:02
环球报
968

资料照片:李维波肖像照(姚振锋供图)

岁月更迭,四季轮回,终于又盼来了一个“英烈回家”的日子。2024年11月28日,第十一批43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的遗骸搭乘空军运-20飞机回到祖国。当天上午,身着军装、胸前佩戴着勋章的志愿军老兵李维波和各界群众一起,早早地等候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门口,翘首期盼战友的归来。采访中,谈起那天的情形,李维波动情地说,每一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他都会去迎接,这是自己对牺牲战友许下的一个承诺。

李维波: 每次去迎接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我感到既心痛,又欣慰。心痛的是我们回到祖国70多年了,那么多牺牲的战友还长眠在异国他乡;欣慰的是如今祖国庄严隆重地把他们迎接回来,让他们看到祖国的发展壮大。

2024年11月28日,李维波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门口迎接第十一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姚振锋 摄)

军人的鲜血要洒在祖国需要的地方

今年93岁的李维波老人,个子不高,头发花白,左耳戴着助听器,说话声音洪亮,浑身都透着一股军人特有的精气神儿。1932年,李维波出生在辽宁绥中的一个普通家庭,1949年9月,学校动员学生积极投身革命,17岁的他响应号召参军入伍,进入东北军事政治大学,开启了自己的军旅生涯。

李维波: 当时我没跟家人说,自己偷偷地报了名。来到学校一看,门口有战士站岗,我说这哪儿是大学,这不就是军营嘛。但我既然来了,就昂首挺胸走了进去。就是这个决定让我获得了一生的荣光。

资料照片:李维波在东北军事政治大学时期的留影(李维波家人供图)

1950年10月,应朝鲜党和政府请求,中共中央以非凡的气魄和胆略,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18岁的李维波从东北军事政治大学提前毕业,分配到志愿军高射炮兵第504团学习苏式高射炮。抵达阵地没多久,李维波所在团就遭遇到美军4架F-84战斗轰炸机的轮番攻击。时隔多年,回忆起战友们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浴血奋战,直至献出生命的场景,李维波老人几度哽咽。他说,就是在那场战斗中,他真正理解并记住了一句话:“军人的鲜血要洒在祖国需要的地方。”

李维波: 当时团里为了保护我们,要求我们这些学生兵在战斗时必须躲进防空洞。由于阵地上伤亡惨重,我们在防空洞里根本待不住,就跑出来抢救伤员,接替伤员继续参加战斗。

采访中,李维波老人对记者说,如果你问我昨天吃了什么,我可能忘了,但是70多年前的事情我永远忘不了。1950年12月,李维波被分到志愿军高射炮兵第501团担任一炮手,负责保卫中朝通道辑安(今集安)至朝鲜满浦的鸭绿江桥。从那天起,直到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将近三年时间里,李维波几乎没有离开过自己的炮位。

李维波: 在前线,我们几乎没离开过火炮,晚上就在火炮旁边挖一个坑,铺上木板,穿着棉衣棉鞋,戴着棉帽,躺在木板上睡觉。听到敌机来了,我们把被子一掀,立刻起身操作火炮打敌人。这么做的原因是当年我们武器装备落后,没有雷达,不知道敌机什么时间会来。

1952年12月,刚20岁的李维波因为表现出色,由炮手提升为副排长,负责各炮位的指挥协调。一天清晨,根据监视哨的报告,西南方向发现8架美军飞机,由于敌机飞行速度很快,机动性很强,留给我方炮手瞄准时间非常短。眼看嚣张的敌机越来越逼近,危急关头,李维波和战友们当即决定采用缩短射击距离,缩短瞄准射击时间的极端打法。一时间,几百发炮弹在空中织成密集的火力网,两架敌机被成功击中,其中一架拖着黑烟逃走了,另一架F-84坠入远处的大山里。

李维波: 敌机是在辑安上空被我们击落的,驾驶员叫拉尔·卡麦隆。击落这架飞机意义很大,当时中央首长都知道这件事。

资料照片:李维波(前排左一)与战友研究战法训法(李维波家人供图)

由于敌机频频来袭,部队几乎天天都在打仗,时隔70多年,李维波也记不清自己到底经历过多少次战斗,但战友们的音容笑貌和浴血奋战、敢于冲锋的样子,却清晰地印刻在老人心里。

李维波: 战斗中,二连的班长韩才看到我们的仓库被炮弹击中着了火,他立刻想到如果火炮车轮被烧坏,火炮就不能转移了,于是他冒着大火冲进仓库,把火炮车推了出来。这时候他的衣服、头发都被大火烧着了,在雪地上打滚,最后他全身大面积被烧伤。

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李维波所在的部队共击落敌机15架,击伤敌机17架,生俘飞行员1名。年轻的李维波在战场上不畏生死,勇敢战斗,先后荣立小功四次,三等功一次,并被授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军功奖章。

李维波: 抗美援朝胜利时,我们已经转移到了丹东,负责保卫大孤山机场。听到抗美援朝胜利的消息时,特别高兴,因为我们完成了祖国和人民交付的任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历经岁月洗礼,抗美援朝的战斗故事仿佛已经熔铸在李维波老人的血液里。除了那些辉煌的战斗经历,1968年,时任空军高射炮兵第6师501团副参谋长的李维波,作为原沈阳军区团以上干部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受到毛主席接见。那个荣耀时刻,成为李维波老人一生中最珍贵、最难忘的记忆。

李维波: 受到毛主席接见之后,大伙儿晚上高兴得睡不着。我说既然睡不着,那就起来刺绣,那一夜我们在各自的挎包上绣了“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兵服务、为基层服务,是李维波始终不变的初心。1987年,时任空军高射炮兵第6师副参谋长的李维波到了离休年龄。然而,由于部队工作任务繁重,组织希望能力素质全面过硬的李维波能延期离休。李维波坚决服从安排,继续留在部队,担任砖厂厂长,为部队建设营房烧制砖块;此后,他还组织了厨师、摄影等职业技能培训班,为即将退役的老兵传授一技之长。

李维波: 我到砖厂工作时,给自己定下三条铁规:第一,不拿工厂一分钱;第二,不拿工厂的一颗螺丝钉;第三,不私自动用工厂的汽车。

资料照片:李维波为空军某部官兵讲述勋章背后的故事(徐浩钧 摄)

就这样,从1987年开始,李维波又在部队工作了将近十年时间,1996年,他才真正离开部队。离休后的李维波,空闲时间经常去图书馆看书,一次,他注意到图书馆内张贴了一则为盲校招募义务读报员的公告,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几十年来,从为盲校学生读报纸,到讲述抗美援朝战斗故事,从一个盲校,到其他部队、学校、社区、工厂、企事业单位,李维波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一名老兵的责任担当和奉献精神。

李维波: 我当了近50年的兵,充分感受到党对我的爱护和关怀,离休后,我绝不能忘记党恩,必须要继续做好一个老兵应该做的工作。我要到地方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给他们讲我军的光荣传统和战斗故事。

一句誓言,一生守候

李维波的家距离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只有两三公里远。这么多年来,每逢清明节、烈士纪念日等时间节点,他总是穿上军装,胸前戴满勋章,为前来祭奠英烈的人们义务讲解,深情讲述自己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所见所闻所感,讲述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如何在严酷的战场环境中奋勇杀敌。

资料照片:李维波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为孩子们讲述战斗故事(尚青 摄)

山河已无恙,英雄归故乡。2014年,李维波偶然从电视新闻中得知第一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的消息,那一刻,他激动得热泪盈眶,匆匆赶到陵园迎接战友回家。时光悄然流逝,从第一批到第十一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这11年来,李维波每年都会如期来到烈士陵园,共迎回了981名战友。

岁月匆匆,如今,93岁高龄的李维波老人需要女儿搀扶才能来到陵园,但他依然精神矍铄,每当唱起《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时,声音依旧洪亮。他说,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有生之年,自己会继续带着牺牲战友的心愿去发挥余热,更好地传承和发扬红色基因,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郝志宏 邹新江

社区好帖更多帖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