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APP下载
合作
商城
签到
听海外用户讲述中国社媒上的“年味”
2025-1-26 07:14
环球报
1358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李萌 肖震冬 任筱楠】编者的话:春节的意义很大一部分体现在搭建与维系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纽带,而今年这份情感纽带通过社媒平台延伸向了海外用户。中国春节前,许多中国网友在小红书等社媒平台上讲述春节文化,分享春节活动,带着刚刚“赛博迁徙”而来的海外用户一起为春节做起了准备。一些外国用户表示,在新平台的经历让自己对中国春节有了新体验、新认识,也有了新的期待。随着免签政策的扩大以及海外网民的涌入,互联网社媒平台在国内外交流中的效用正在经历考验。这其中既有共度春节这样的文化传播,也出现了类似“跑车炫富”这样不太理智的行为。那么,如何让这份情感纽带不断延续,让更多中国文化更好地传播呢?

“无论你是什么种族,住在哪里都能参与”

“我们如何和你一起庆祝中国新年?”“你们是怎么庆祝传统的中国春节的?”“过年了,你要怎么打扮呢?”……最近,类似带有一些翻译感但充满好奇的帖子在中文社媒平台上多了起来,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发布者均来自海外。随着春节脚步临近,不少近期加入中国社媒平台的海外用户表达了对这一节日的浓厚兴趣,希望能够成为节庆氛围中的一分子。在浏览了更多相关内容并与中国网友互动后,一些海外用户表示,“对春节背后的含义有了更深的理解”。

事实上,“春节”对于很多海外用户来说并不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概念,身边的社群是他们对春节最初印象的来源。来自美国休斯敦的小红书用户布里奇特表示,提到春节的第一印象就是凝聚力和家庭氛围。她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她成长的环境中有很多华人群体,小时候经常参与和春节有关的活动。“我当时大概14岁,”她回忆道,“节庆活动上人很多,还有许多美味佳肴、美丽的传统服饰,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舞狮表演。”来自英国、住在美国马里兰州的克里夫向记者表示,他对中国春节的很多印象就是通过参加社区新年活动获得的。“我喜欢这些缤纷多彩的庆祝活动。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作为一个西方人,尝试理解这些仪式和庆祝活动背后的意义很有意思。”克里夫说。

今年的春节对于新加入中国社媒平台的海外用户来说略有不同,他们中的一些人从中国网友那儿了解到更多过春节的方式,有了自己的“过年安排”。布里奇特说,她看到许多住在中国的用户展示自己周围社区的过年景象,“每次有人外出,都会介绍身边那些专门为了过年而挂出来的红色装饰。”与此同时,她也在自己发布的视频中向中国网友征集“过年菜谱”,想要提前准备食材。克里夫也表示,与他交流的许多人都介绍了有关春节的情况,“我很期待看到相关的视频和照片。我通过这个应用感受到整个节日的氛围。”他还提到,自己在日历上的除夕当天做了标记,以便给自己的粉丝们送上新年祝福。

除了过年新方式,对于春节背后含义理解的深入也是受访者们共同提到的收获。来自美国的苏娅在小红书上拥有超过6万名粉丝,她告诉记者,自己对春节的第一印象就是“家庭”。但在来到这个平台后,她了解到春节不仅仅在于让自己的家人和朋友感到关爱,还要向更多身边的人传递祝福。克里夫也表示,在中国社媒平台上的交流加深了自己对春节,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欣赏。他说:“当有人不仅能讲解那些令人惊叹的视觉元素,还能深入解释更多内容时,我们的感受就会从简单的称赞转变为对所体验事物更深刻的理解。进而真正融入这种体验,而不只是浅浅参与其中。”

2025年蛇年将迎来第一个世界非遗版春节。苏娅表示,春节被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项了不起的成就,再次说明它不仅仅只是服装、烟花、美食和红包那么简单,“而是有关珍惜和所爱之人在一起的每一刻。”她说,在与中国网友交流后,她会用“团结”一词形容中国的新年,“我了解到这个节日不是排外的,而是包容的,无论你是什么种族,住在哪里都可以参与。”

“真实”与“多样性”最引流

根据小红书提供给《环球时报》的数据,截至1月20日,该平台上有关于蛇年春节的内容已经超过137万篇,累计曝光量超过67亿。其中有许多外国人在#外国人眼里的春节#、#全球共谱春节序曲#等话题下分享有关春节的印象与理解。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铮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越来越多海外用户在中国平台上了解春节,反映出公共外交领域的民间交流愈发重要。他认为,中国社媒平台正在弥补既有民间交流层面的欠缺,创造了一种类似朋友间轻松互动的氛围,为海外用户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

“这种陌生化的新奇感也反映出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副研究员孙佳山表示,通过各个社媒平台,外国人不仅能够看到中国人吃饺子、贴春联、拜年等传统习俗,还能看到一些当代新民俗。这些内容并没有经过意识形态的包装,没有刻意宣传,都是自发的。

作为今年春节的核心关键词,“非遗”相关话题在小红书上也有很高的浏览量。喜林苑酒店创始人,长期居住在中国的美国人林登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他很早就关注到了这一消息。他说,春节是一个能充分展示中国文化包容性、中国人热情的节日。春节申遗成功显示出中国传统文化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不过,记者在走访中发现,目前对春节处于初步了解和探索阶段的海外用户不是少数,春节、非遗等相关文化内容在社媒平台上还有很大的传播潜力。那么,应该如何更好地在当下和以后进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呢?

张铮认为,“真实”与“多样性”缺一不可。他表示,真实的感知是文化传播的基础,要让中国的文化传播展示我们真实的生活情态和民俗样貌。例如社媒上中外网友晒猫、交流我国民间食疗、制作中西餐的心得,以及最近流行的广东英歌舞等。这些网上交流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文化温度,是真正吸引人的地方。同时,要注意展现多样性,文化的差异性是其魅力所在。因此,应该鼓励不同地区、不同民俗、不同群体展示自己的生活方式,让更多人愿意参与其中。当然,“真实”与“多样性”的展示也包括在现代生活中诞生的“新年俗”,例如“赛博”拜年等。春节作为非遗,其内涵和形式一直在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地理解和展示这种变化。

“跑车炫富”,交流带来“碰撞”

在中外网友交流春节文化的同时,另一场颇具争议的“炫富”事件也引发了对中外交流的探讨。

自中国对韩国试行免签政策以来,韩国赴中国旅游预订量猛增。而上海作为热门目的地,成为不少韩国游客入境游的首选。随着韩国人扎堆上海街头,韩国游客发布的照片、视频也随之在各大平台引发关注。据称由于有韩国游客在上海游玩后称“上海街头没有豪车”,一批上海车主开着超跑豪车齐聚韩国人常光顾的热门商圈,“给韩国游客开开眼”。这波被舆论称为“炫富”的事件迅速席卷社交媒体,成为讨论焦点。

一些网友认为,这是一场成功的城市营销,然而,另一些网友表示,这种过于刻意的炫耀行为有点“丢脸”。一些韩国网友在社交媒体上表示,上海本身就很受人瞩目,没必要用超级跑车来炫耀,中国人更应为自己国家的文化和历史感到自豪。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提到,外国游客来到中国,本是为了体验中国的文化和风土人情,但“炫富”行为很有可能给他们留下负面的印象,引发反感与误解。

江瀚表示,“炫富”行为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对于一些人而言,炫富能展示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和认同感。其次,当下人们喜欢在社交媒体分享自己的生活,而分享奢华消费和高端生活方式往往会获得关注和点赞,进一步刺激“炫富”行为发生。第三,免签政策的实施使得外国游客数量增加,一些人可能认为这是展示自己国家经济实力和个人财富的机会。

张铮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一些年轻人起初可能只是看到个别外国网友的部分言论,出于意气或捍卫尊严的目标行事。但随着事件的发酵,这种行为可能会给国内民众和国际游客留下负面的社会观感,不值得提倡。随着中国对外国免签政策的进一步扩大,外国游客的增加必然会带来文化的碰撞,政府、民众、媒体等各方不必对所有现象过度敏感,应该以更加理性、客观的态度看待外国游客的个人评价,向外国游客展示更加自信、包容的中国。

春节即将到来,预计届时将有更多外国游客入境中国。江瀚认为,为了更好展现中国魅力,应该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通过短视频、图文等生动有趣的形式吸引外国用户的关注。同时,可以邀请在中国生活的外国友人亲身体验中国春节的特色活动。在旅游方面,应该注重与外国游客的互动和交流,提供个性化的旅游体验,推出定制化旅游线路和产品,如春节主题的文化体验游、美食探索游等。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可以设置专门的互动话题和问答环节,鼓励外国游客提问和分享自己的旅游经历。

社区好帖更多帖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