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鐸
據外媒報道,菲律濱司法部長日前宣稱菲需盡快決定在何種國際平台上就南海所謂“環境保護問題”針對中國提起新的仲裁或訴訟。事實上,自馬科斯政府上台並調整菲南海政策和對華政策以來,類似聲音就不時出現。美國一些智庫在幕後鼓動、慫恿的跡象也非常明顯,有關研究機構在前不久發佈的報告中又是替菲謀劃潛在路徑,又是為菲計算“支持票數”,“手把手”地教馬尼拉如何出招。菲美一些人士有唱有和,試圖攪亂南海。
長期以來,菲律濱對中國南海部分島礁抱有非分之想,濫用國際司法程序是它在美國挑唆下採取的侵權手段之一,明顯違背“當事國同意原則”的司法濫用背後就是精心設計的法律陷阱。透過菲律濱這些年圍繞非法裁決所做的文章不難看出,無論做何種包裝,其揚言提起的“二次仲裁”都不會是孤立的。它在訴由設計、訴狀起草、證據儲備、輿論造勢、庭審答辯、煽宣炒作等鏈條上會與2016年非法裁決產生千絲萬縷的聯繫。從這個角度看,菲個別人士口中的“二次仲裁”,本質上絕不是出於善意和真正關心南海海洋環境的目的,而是基於2016年非法裁決的“後手”。
當然,圍繞南海海洋環境這一議題,國際上總有一些人還在拿中國多年前進行的島礁建設說事。他們不依靠可靠的科學數據,也缺乏嚴謹的科學態度,時而先入為主,時而信口開河,以為把海洋環保掛在嘴上就能站在所謂道德制高點抹黑中國。
從科學角度看,南沙島礁屬珊瑚環礁,珊瑚主要生長在島礁外緣的陸坡上,而礁坪及潟湖內珊瑚分佈很少,面積不到1%。中國島礁建設是在充分調查論證基礎上,採取挖掘潟湖砂礫、吹填內礁坪的施工方案,充分考慮了海洋生態環境特別是珊瑚礁保護等因素。經與施工前的環評數據比對,島礁建設對珊瑚礁的影響整體非常有限。島礁建設結束後,中方對珊瑚礁系統採取最大力度保護和修復措施,持續開展生態環境監測。經調查,截至2024年6月,中國施工建設島礁的活造礁石珊瑚覆蓋率平均為13.5%,同其他南沙島礁基本持平。生態學統計數據表明,島礁建設後珊瑚礁恢復狀況良好,群落成分、底棲生物覆蓋率、丰度和大小等數據甚至好於一些無人島礁。
追根溯源,南海問題由有關當事國非法侵佔中國南沙群島部分島礁而生,國際海洋法的發展又導致部分當事國的海洋權利主張出現大面積重疊。中國與有關當事國的南海主權、油權、漁權、執法權、管轄權之爭,根源皆在於此。儘管地區和國際形勢不斷變化,但南海問題的本質始終未變,即島礁領土問題和海洋劃界爭議。自20世紀70年代起,菲律濱開始非法侵佔南沙群島部分島礁,製造了中菲關於南沙群島部分島礁領土問題。
在南海,中國的陸地領土海岸和菲律濱的陸地領土海岸相向,相距不足400海里,隨著國際海洋法的發展,兩國在南海主張的海洋權益區域重疊,由此還產生了海洋劃界爭議。此後菲律濱不斷加劇爭端,甚至襲擾中國漁船正常生產作業。
此外,菲律濱非法坐灘在中國南沙群島仁愛礁的軍艦船體銹蝕,船上殘留的燃料油污,對仁愛礁的海洋環境已經造成相當程度的破壞。菲絞盡腦汁對坐灘軍艦進行加固,建築垃圾、艦上駐守人員產生的生活垃圾已經對仁愛礁海洋生態環境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性影響。
對於菲律濱種種侵犯中國領土主權、威脅中國漁民安全、破壞仁愛礁海洋環境以及其他形式的侵權挑釁行徑,中國民眾心裡是有一本賬的。中國每一次維權,都是在給這本賬添一筆註腳。當下,菲律濱需要對南海爭議問題有清醒的認識,唯有通過雙邊談判磋商管控分歧才是可行方案,試圖再一次對中國提起類似南海仲裁案的強制仲裁或訴諸其他第三方爭端解決機制,只會導致有關問題更加複雜。這種包裝訴求、濫用爭端解決機制的法律誆騙不會對中國起到一絲一毫的威脅作用,也絕不會束縛住中國南海維權的手腳。(作者為中國南海研究院區域國別研究所所長,原載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