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丁雅栀 任筱楠】冰雪运动从曾经的“小众”走向“大众”,中国冰雪产业链也随之蓬勃发展。《环球时报》记者在近两年雪季滑雪时注意到,许多滑雪爱好者的装备选择正发生变化。过去,国际知名品牌如Burton、阿托米克、萨洛蒙等备受消费者青睐。近年来,越来越多滑雪爱好者开始将目光转向国产品牌。
雪如意山地运动学院教学/营销总监耿璞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大部分滑雪者以体验为主,在雪场租赁装备,但现在购买的人大幅增加。近些年国产滑雪服、雪板自主品牌越来越多,技术日臻成熟,这让滑雪者的选择变多。“一些国产品牌甚至走向国际,赞助世界级滑雪比赛,产品也获得世界级选手的肯定。”
家住北京的滑雪爱好者钱德近来将自己的进口品牌滑雪板换成了国产品牌,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国外品牌价格昂贵,一块滑雪板动辄上万元,但其实很多国外品牌的滑雪板都是在国内加工,国产滑雪板的质量和性能不输进口品牌,而且价格只有进口滑雪板的1/3,甚至更低,性价比很高。”
中国优质冰雪装备也正向海外出口。在义乌从事雪具贸易的李单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每年冬季是义乌雪具出口的旺季,“我们的产品主要出口至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欧洲市场也有涉及。但不同市场由于雪道等基础设施不一样,还需有针对性地设计。”数据显示,2024年前11个月,通过中欧班列(沈阳)出口的滑雪板、滑雪鞋等产品达2751.2万元。
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以来,全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数达3.13亿人。中国冰雪产业规模预计2025年将达到10053亿元。群众对冰雪运动的热爱,推动了冰雪运动装备和场地装备的发展。不论是滑雪服、滑雪板等大众运动装备,还是造雪机、压雪车等冰雪场地装备,都支撑了冰雪经济的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负责人郝立顺介绍说,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已经形成15大类冰雪装备器材产品体系,基本实现了从头到脚、从个人到场地、从竞技竞赛到大众运动,全产业链的冰雪装备器材。
一直以来,德国、日本、美国等品牌在冰雪器材制造上口碑良好。随着冰雪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国内冰雪装备企业开始加速产业布局。北京卡宾滑雪体育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提供全自动造雪系统及造雪机的企业,在去年推出了“全自动造雪系统”及全自动造雪机,受到业内关注。该公司董事长张鸿俊表示,公司生产的造雪机已经推向了东北、西北、华中、华北、西南等地区市场。
“中国冰雪装备起步晚,基础薄弱,但近些年随着老百姓冰雪消费需求变旺,政策引导力度变强,产业已取得较快发展。”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佘伟珍6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普通大众的冰雪装备需求,目前国内已能够基本满足。但在高端竞技类装备上,受制于投入成本高、需求不足等因素,还需国家引导相关产业发展。“冰雪装备和器材想从80分做到90分难度更大,国内一些企业已经意识到增加研发和投入,但是市场的反馈和产品的改进都需要一定时间。”
中国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员韩元军表示,“当前高端冰雪装备仍被国外厂商垄断,中国该领域企业无论在科技能力还是品牌认知度方面都需大力提升。冰雪文化的挖掘也有待深化,应进一步推进冰雪文化的市场化、产业化”。此外,他表示,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冰雪旅游基础设施、完善现代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冰雪产业的数字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