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APP下载
合作
商城
签到
美媒:道德圈的边界在哪里?
2025-2-12 06:35
环球报
565

美国《纽约时报》2月7日文章,原题:人工智能能治愈我们的灵魂吗? 杰夫·塞博的《道德圈》和韦伯·基恩的《动物、机器人、神》都在为利他主义构建一套“自利的逻辑”:用基恩的话说,他们都试图引导读者“拓展,甚至深化,对道德生活及其变革潜力的理解”。

塞博是纽约大学环境研究学副教授,他的核心论点围绕着“人类特殊性”展开,揭示了人类在追求道德生活时的矛盾心理。道德圈的概念指的是我们关心的对象——无论是自己、家人、朋友、族群,还是同胞——都在圈内,而圈外的个体则被忽视。塞博呼吁人们扩大道德圈的边界:从人类自我、亲友、族群一路拓展至昆虫、微生物乃至人工智能系统。

塞博的《道德圈》在某种程度上结合了激烈的论战风格与基础哲学课程的特点,书中频繁出现的斜体字更强化了训诫感。然而,在阅读他的论述时,人们更像是被灌输观点,而非被邀请参与讨论。这种疏离感颇为可惜——毕竟在人工智能日益普及、人类对机器产生情感依赖的当下,我们迫切需要关于人机伦理的深度探讨。

幸运的是,密歇根大学人类学教授韦伯·基恩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他在书中将视野投向了“人性边缘地带”:从自动驾驶汽车的道德算法到维系生命的医疗设备,从动物祭祀到人形机器人的“恐怖谷效应”,基恩试图解构人与非人的界限。

基恩关心的是“第三人称视角”,即当我们超越自我中心的身份,拓展道德想象力,以“任何人的视角”去审视世界时,会发生什么?相比塞博对道德圈的严格划定,基恩更关注道德圈的渗透性。他提出了一系列发人深省的问题:“什么才算是人类?”“道德界限应当划在哪里?”“界限之外是什么?”

书中的几个案例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例如,泰国的“灵魂救护车”:生命本身至关重要,应尽全力维系,住院治疗与医疗干预都理所当然。然而,在泰国文化中,在医院去世会被视为“死得不好”,理想的死亡方式应当是在亲人和熟悉的环境中平静离世。为化解现代医疗与传统丧葬习俗的冲突,一些医院工作人员设计了配备氧气供应等简易维持生命系统的“灵魂救护车”,将临终者送回家中完成生命谢幕。这种解决方式让灵魂救护车化作一座桥梁,引导人们从此岸走向彼岸。

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政弘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恐怖谷效应”理论:随着机器人外观越来越接近人类,我们对它们的亲近感也逐步提升,直到某一临界点,人们开始感到不安——它们看起来“太真实”,但又缺乏某些关键的人类特征,从而产生诡异感。

《动物、机器人、神》中提到,我们渴望从自我中心的主观视角中解脱,因此人工智能伴侣、恋人或治疗师都很有吸引力。人工智能伴侣的不可捉摸性,促使人们放下控制欲,暂时交出自我主权,这种体验就像实现了某种被压抑已久的梦想。当然,人工智能仍然缺少真实的人类情感互动,但作为一种新兴现象,它恰恰回应了人类深层次的需求——摆脱自我边界的束缚。人工智能是否可能像“灵魂救护车”一样,引导我们走出“恐怖谷”?杰夫·塞博认为,至少有“不可忽略的”可能性存在。(作者马克·爱泼斯坦,刘雅婷译)

社区好帖更多帖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