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记者 丁雅栀 环球时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冯亚仁 黄兴】编者的话:汽车制造业长期以来被视为国家技术实力和制造能力的象征,近年来,中国的电动汽车产业已然跃上国际竞争舞台。2025年,这场竞赛两大主要“角色”落在了中美两国。如今,新的竞争线已然拉开——高阶智能驾驶的突破与普及成为“角力”焦点。这一领域不仅依赖人工智能、半导体等技术的突破,也在检验电动汽车市场的繁荣。近来,中国车企在普及智驾和联通人工智能方面,动作频频。
2025年,中国迈向高阶智驾普及
进入2025年,智驾的热度持续飙升,中美企业在智能驾驶赛道上竞相角逐。2月10日,比亚迪宣布全系车型将搭载高阶“天神之眼”智驾系统的举动引发关注。美国《华尔街日报》12日报道称,作为中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比亚迪让售价不到1万美元的新能源汽车搭载高级智驾系统,这一突破性举动让美国特斯拉感受到了竞争的紧迫感。报道称,辅助车辆实现自动驾驶的功能正在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中国迅速发展。在比亚迪之外,新能源车企小鹏汽车、理想汽车、小米汽车等以及技术供应商华为都在向市场推出先进的驾驶辅助技术。中国车企早在多年前就开始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将智能驾驶作为差异化竞争手段,它们正在向智能电动汽车全面转型,力求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优势。
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乘用车自动驾驶的渗透率超五成。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预计,这一数字到2025年底可能会上升至65%左右。智驾技术正逐渐成为中国日常交通出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智驾科技企业地平线相关负责人告诉《环球时报》记者,2025年,中国正在迈向高阶智驾普及阶段。从市场规模上看,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超过50%,科技公司纷纷入局智能汽车成为新势力;从技术上看,行业已具备领先的算法、足够大的算力和强大的工程能力这高阶智驾普及的技术三大要素。智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计算、软件、算法、硬件、整车等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努力,完成规划化量产和普及。
有行业人士表示,对于智驾技术来说,软件是“灵魂”,涵盖感知、决策、控制等多个层面的算法和系统;硬件则为“灵魂”提供坚实的身体基础,包括激光雷达传感器、控制器等关键部件,特别是高性能计算芯片。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首席分析师贾新光13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目前,国内市场部分高端芯片由国外企业提供,但国内企业正在努力突破这一瓶颈。
广州芯聚能半导体总裁周晓阳13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智能化电动汽车变革浪潮下,国产车载芯片进步非常快。当下车载芯片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用于智能驾驶等功能的高算力计算和处理的芯片;第二类是功率芯片;第三类是传感类芯片,用于自动驾驶的各种雷达,以及设备检测、感应等应用;第四类是控制及其他芯片,近年来,智驾芯片国产化率快速提升,2024年产业内迎来一批备受关注的本土“新玩家”,国产芯片厂商在自动驾驶领域的表现迅速提升。“不管是功率芯片还是高算力智驾芯片及控制芯片,在可预见的未来,国内车载芯片的国产化率将不断提高,已经是一个确定性事件。”周晓阳这样表示。
贾新光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智能驾驶技术不但需要强大的芯片,还需要高精度、高可靠性的传感器支持。数据显示,随着智能驾驶功能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国内汽车制造商正在增强车辆的环境感知能力,以满足更高阶的自动驾驶需求。国内市场上,单车搭载的前向驾驶辅助的摄像头数量显著增加。2024年1月到11月,国内乘用车市场平均单车搭载量达到3.2颗,较往年有明显提升。同期,国内汽车激光雷达搭载总数达到131.4万颗,同样增长显著,这表明激光雷达技术在汽车智能化驾驶中的应用正快速普及。贾新光还表示,还需关注的一点是,支持智能驾驶不仅要依赖单车硬件,还需要车路云协同,企业需要具备建设高阶路侧设备、边缘计算单元和通信设备的能力。
无人驾驶出租车,中美正在展开竞争
与此同时,在大洋彼岸,智能驾驶应用也将打开一扇新的大门。在特斯拉今年1月的最新季度财报发布上,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表示,特斯拉计划于2025年6月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奥斯汀市推出一项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并计划逐步扩展至美国其他地区及全球市场。马斯克强调,该服务将完全依赖特斯拉自有车队,车辆无需人类驾驶员监控即可实现自动驾驶。特斯拉计划在2025年年底前将无人驾驶出租车扩展至加州等美国主要市场,2026年进军欧洲和中国市场。
“来自中国和美国的企业正在展开竞争,看谁能够成为第一个实现无人驾驶出租车投入商用运营的公司。”美国“商业内幕”网站2月初的一篇报道在展望行业未来时分析称,中国拥有繁荣的电动汽车市场,许多中国车企越来越广泛地在产品中采用智能驾驶技术,拥有智能手机制造背景的技术企业正在串联起自动驾驶、高级语音控制和巨型信息娱乐屏幕等功能和设备,并以实惠价格将车型投入市场。报道称,中国自动驾驶技术公司小马智行宣布,今年将把其无人驾驶出租车车队扩大到1000辆。与此同时,百度的萝卜快跑网约车服务在中国多个城市运营无人驾驶出租车,自推出以来已经完成了超过800万次乘车。
今年上半年,中国地方政府将为自动驾驶测试提供更加丰富的场景,这被认为有利于加速无人驾驶出租车的应用。2025年1月15日,北京市正式发布《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4月1日起实施。据悉,《条例》为L3级(一种有人监控的有条件自动驾驶)及以上级别自动驾驶汽车提供制度规范,包括个人乘用车出行场景。1月14日,湖北省武汉市宣布《武汉市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促进条例》将于3月1日起正式施行。
在北京和武汉发布的条例中,都明确了对L3级别自动驾驶车辆上路的制度规范,包括申请流程、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的具体要求等。两地政策均要求,搭载L3级自动驾驶技术的车辆在上路前须进行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须向相关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核批准后方可进行。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表示,地方条例的实施不仅为L3级别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框架和市场规范,还通过明确责任判定增强了市场信任。同时,明确的责任判定为保险公司提供了更清晰的理赔依据,促使保险公司开发适合自动驾驶车辆的保险产品,降低消费者的使用成本。
“DeepSeek带来新的可能”
2025年伊始,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深度求索”(DeepSeek)推出的国产新一代AI大模型,凭借其低成本、高推理能力及开源策略,正在智能座舱等领域深入推动车辆智能化升级。据统计,截至2月12日,比亚迪、吉利、奇瑞、长安、东风等20余家车企宣布与DeepSeek达成技术融合,覆盖智能座舱、自动驾驶、智能制造等核心领域。
美国CNBC网站11日报道称,比亚迪宣布将在新一代智能驾驶系统中整合DeepSeek的技术,依靠软件、AI算法以及摄像头或其他传感器,实现更高级别的驾驶辅助,减少驾驶员干预。此前,蔚来和小鹏等公司已经推出“AI定义”汽车,极氪、长城等车企也已宣布将DeepSeek的AI技术集成到其车型中。这些举措表明,中国车企正在向电动智能汽车全面转型,力求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优势。
贾新光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DeepSeek的出现对中国智能驾驶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意味着企业可以不需要非常高端的芯片和算力实现智能驾驶,用较低的成本达到同样的效果。
有行业人士告诉《环球时报》记者,AI大模型目前主要以“技术底座”角色深度渗透座舱领域,推动座舱的智能化升级。随着汽车的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向中央计算平台演进,生态开放与个性化体验正在成为“未来座舱”发展的重要方向。基于用户数据的深度挖掘,实现座椅、空调、娱乐系统的自适应调节,打造“千人千面”的座舱环境是主要趋势之一。目前,国内的整车厂及其他一些汽车产业链企业融合DeepSeek,主要是为了借助其强大的语言处理能力,对各家已有车载大模型的推理、决策能力进行强化升级,进一步提升智能座舱的多元化场景理解、融合推理以及主动服务能力,实现更加个性且精准的座舱体验。
瑞银的中国汽车行业研究主管巩旻近日表示,DeepSeek带来惊喜之后,未来几个月,传统汽车制造商很可能宣布与AI公司进行更多合作。随着AI的认知度和应用率不断提高,汽车行业的技术优势很可能从电气化转向智能化。由AI算法驱动的智能座舱,可以提供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帮助汽车制造商获得市场份额。同时,AI可以逐步提高制造生产力,从长远来看,可以提高汽车制造商的利润率。中国汽车制造商可能会将AI创新技术整合到大众市场汽车中。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今年车企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技术创新、成本控制、市场推广等方面的较量将决定谁能在未来的自动驾驶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