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乐头条专讯:前最高法院资深大法官阿道夫·阿斯库纳(Adolfo Azcuna)于4月10日在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的听证会上指出,国际刑事法院(ICC)对菲律宾前总统罗德里戈·杜特地发出的逮捕令具备合法性,但菲律宾若直接引渡杜特地则存在法律瑕疵。
阿斯库纳强调,尽管菲律宾于2019年正式退出《罗马规约》,但在退出之前所签署的国际义务并未立即失效,菲律宾仍有“剩余责任”配合ICC的程序。因此,他认为配合国际刑事法院发布的逮捕令“在法律上站得住脚”。
不过,他也明确指出,引渡程序则需严格遵循相关法律与条约的规定。在菲律宾法律框架下,《第9851号共和国法》第17条规定,即使面对国际请求,也需通过本国司法程序确认嫌疑人身份,并保障其被正式告知罪名的权利。
“在这个案例中,这些基本程序并未落实。因此我认为,引渡过程违反了程序正义。”阿斯库纳直言道。
他进一步解释称,ICC与菲律宾本地司法体系的处理方式不同。国际法庭有时采用“逮捕有瑕疵,但拘留可被接受”的法律原则,也就是说,即使逮捕手段存在问题,只要拘留符合国际法标准,仍可继续起诉。
阿斯库纳强调:“这体现的是国际法实践中的权衡取舍——在程序合规与追究严重罪行之间取得平衡。”
目前有关杜特地案件的法律程序仍在菲律宾最高法院审理当中,阿斯库纳的发言被视为对执法机构及司法系统的提醒,强调必须在国际责任与本国法律之间谨慎拿捏。
菲律宾退出《罗马规约》虽已生效,但《菲律宾国际人道罪行法》依旧有效,其第17条明确指出,当国际机构已在调查或起诉相关罪行时,菲律宾可依据适用的法律和条约,将相关人员移交至国际法庭。阿斯库纳提醒,这必须“依据程序,而非政治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