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APP下载
合作
商城
签到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系列采访·英雄未老】八十二年党龄的新四军老战士申秉宸,“共产主义是我一生的信仰”
2025-7-6 15:22
环球报
225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 李迅典 余佳茵】2025年6月,《环球时报》记者在北京见到了胸前挂满勋章的96岁新四军老战士申秉宸,从目睹日寇暴行的少年,到淮北中学亲历“三十三天反扫荡”的学生,再到深入敌后瓦解日伪军的武工队员,申秉宸一字一句地向记者讲述着抗日战争时期的亲身经历,声音不高,却底气十足。

申秉宸,1926年出生,今年99岁,1941年入伍,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被编入淮北军区武装工作队,曾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获得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三级)、独立功勋荣誉章等奖励。解放后任第二十三训练基地政治委员(正军职),后在海淀第五十一离职干部休养所离休。

据申秉宸回忆,1938年徐州会战后,家乡沦陷,秩序大乱,年仅十二岁的他跟着家人南逃,途中,他被高烧缠身躺在地上动弹不得,眼睁睁看着身边黄狗被日本兵枪杀,“枪响就在耳边,狗死在我身旁”,老人平静叙述下,惊悸难消。

1939至1940年间,申秉宸躲至舅舅家农村学校续读,地下党活动悄然兴起,抗日烽火在学校蔓延。他与同学唱抗日歌曲,接受爱国主义启蒙教育,“我们的老师是从城里撤出来的,热血爱国,常教育我们青年人前途在哪,鬼子来了怎么办,要保家卫国,这些教育对我影响很大”。

1941年,年仅十五岁的申秉宸在民族危亡之际投笔从戎。1942年末至1943年初,在淮北中学(边区重点学校)学习的他,亲历了日军凶残的“三十三天大扫荡”。为躲避敌人针对边区首脑机关的合围,学生们被迫分散隐蔽于洪泽湖芦苇荡。“没有粮食,靠地瓜和鱼充饥,白水煮鱼吃多了很难受,但不吃就得饿死。”他回忆道,上岸后不久,激烈的朱家岗战斗就在附近打响,枪炮声近在咫尺。

1943年,申秉宸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淮中毕业后被编入新四军第四师师部武工队,挺进徐州外围、蚌埠东北等边缘区,执行武装宣传、发动群众、瓦解日伪军的危险任务。

据申秉宸回忆,瓦解敌军是一场无声的战斗,夜幕是他们最好的掩护,他们潜近日伪据点,巧妙地将传单投入,或让宣传品顺水流漂向敌巢。有时,他们还会直接用日语喊话打心理战,说着,他便举起双手演示起来:“喂、日本の兄弟たち、私たちは新四軍です、你們は家が恋しいですか?(译文大意:喂,日本士兵弟兄们,我们是新四军,你们想家了吗?),虽常遭子弹回应,但偶尔会迎来寂静,申秉宸坚信“沉默有时就是动摇的开始”。

申秉宸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有时,武工队员会深入敌占区,将标语张贴在铁路、车站及炮楼周围,为扩大影响,武工队常在黎明前,趁群众未起床时,沿村边墙根喊话:“天快亮了,黑暗不会太久了”,意思隐喻“天快亮了,小日本快完了。”这样的喊话不仅让老百姓坚信胜利在望,勇敢地与日本人斗争,还使日伪军如项羽听闻四面楚歌,感到四面皆敌,共产党、新四军无处不在。

“我至今还记得当时的顺口溜呢:新四军哪来的?八省红军游击队,主力长征两万五,他在江南打游击,打游击,一打打了整3年,天天夜宿在深山,没有吃,没有穿,受尽风雪和饥寒,受尽人间苦和难,今日抗战打鬼子,铁军敌后大发展。”申秉宸笑着对记者说。

1945年8月15日,申秉宸清楚地记得那一天,他正在师政城工部办事,突然师机要科长激动地冲他喊道:“秉宸,日本投降了!”“自那一天起,不管是村庄、集镇还是军营,到处都在庆祝,锣鼓震天响,鞭炮声连绵不绝,”申秉宸的声音依旧激动,“以前行军都得摸黑走夜路,从那天起,可以挺直腰板白天行军了!”

谈及战争与和平,申秉宸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我们热爱和平,但不能幻想和平从天而降。在帝国主义和剥削压迫存在下,战争难以避免。要认清战争性质,理解‘愿和’但‘不怕战’,‘备战’是为‘止战’。不能因战争残酷而退缩,也不能在政治上有动摇。”

在采访中,申秉宸表示,他视1941年参军为“第二次人生”,党的教育和战争锤炼,使共产主义成为他毕生信仰。临别时,这位《环球时报》30年的老读者提笔写下“登高望远”,寄语报纸未来越来越好,越走越高。(资料提供:孙萌 李婧 樊海宁)

社区好帖更多帖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