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干净又干事,是我们党对党员干部的一贯要求,是党员干部应有的政治本色,是人民群众衡量党员干部作风的重要标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干部都是人民公仆,自当在其位谋其政,既廉又勤,既干净又干事。”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既干净又干事的好作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以廉政勤政创造新伟业、建功新时代。
廉而不勤,非真廉也;清而不为,非至清也。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干净和干事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干净,是对党员干部老实做人的要求,重在考量德、廉,反映党员干部政治本色;干事,是对党员干部扎实做事的要求,重在考量能、勤、绩,体现党员干部使命担当。干净是干事的前提和基础,离开干净这个原点,干事就会偏离航向航线、容易出事;干事是干净的要求和体现,离开干事这个支点,干净便失去了意义。党员干部只有坚持干净打底、干事当头,把干净和干事有机融合、一体推进,方能不负人民、创造实绩。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员干部要干净干事,更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在河北正定工作时,习近平同志主持制定关于改进领导作风的“六项规定”,把一间平房既当办公室又当宿舍,两个条凳支一块木板就是床,床上铺一条满是补丁的旧褥子,以清廉务实作风忘我工作、服务百姓;主政福建宁德时,颁布“公务接待12条”,整治干部违规私建住宅等问题;在浙江工作时,强调“领导干部更要怀着强烈的责任感认真干事,怀着如临如履的心态保持干净”……新时代以来,从制定实施中央八项规定,到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并带头严格执行,为全党树立了标杆。这些年,广大党员干部锲而不舍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干事创业上,以优良作风推动发展、赢得民心。
“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这首传唱至今的红色歌谣,生动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既干净又干事的鲜明品格和精神特质。历史川流不息,作风代代相传。无数共产党员用自己的言行生动诠释着干净干事的深刻内涵和实践伟力。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生为党的事业鞠躬尽瘁,并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不占公家一点便宜;“四有”书记谷文昌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办事,告诫身边人“当领导的要先把自己的手洗净,把自己的腰杆挺直”;“当代愚公”黄大发带领村民历时30余年在绝壁上凿出“生命渠”,从未在工程中谋取私利……党的百余年历史充分证明,被人民群众铭记的好干部,都是一身干净、一心干事的榜样楷模,他们用既干净又干事的好作风赢得了群众信任,凝聚了奋进力量,推动了事业发展。
同时要看到,在现实中,仍有一些党员干部对“铁规矩”“硬杠杠”认识不足,对干净和干事的辩证关系把握不清。有的把“干净”异化为“不作为”,奉行“躺平主义”,为了不出事,宁可不干事;有的以“干事”为名突破纪律底线,打着“改革创新”旗号搞变通,借公权谋私利,在利益诱惑中迷失方向。这些问题既让群众利益受损,又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这警示我们,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必须保持“永远吹冲锋号”的战略定力。
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没有捷径,唯有实干。涵养既干净又干事的好作风,既要靠有效的思想教育激发内生动力,又要靠科学的制度机制强力保障。要加大教育力度,坚持不懈以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固本培元,引导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干净是本分、干事是天职,守干净之德,尽干事之能,在内心深处构筑思想堤坝、建好“防火墙”。完善奖惩措施,使干净干事者有动力,使懒惰不廉者有压力。健全监督机制,盯紧监督重点,健全监督网络,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抓早抓小、防微杜渐。让干净与干事同频共振,党员干部方能行稳致远,在新征程上书写不负党和人民的时代答卷。
《 人民日报 》( 2025年07月08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