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刘明】今年是中瑞建交75周年,作为系列纪念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百年历史的瑞士罗曼德管弦乐团日前在中国国家大剧院演出斯特拉文斯基的《彼得鲁什卡》《春之祭》和拉威尔的《G大调钢琴协奏曲》,同时带来了“VR+古典乐”的黑科技“虚拟音乐厅”。该乐团团长史蒂夫·罗杰近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虚拟音乐厅’容纳各国听众,让古典音乐以数字形式传承于世,令管弦盛宴的余音绵绵不绝。”
该乐团市场传播总监阿兰·施皮瑟向记者展示了这项“黑科技”。记者戴上VR眼镜后,发现自己“坐在”舞台中央,面前竖着谱架,身畔都是世界一流演奏家。指挥家轻挥银棒,声音从四面八方传来,记者仿佛真的置身于舞台之上,被娴熟动人的弦音鼓点包绕,沉浸于曼妙的古典乐章,余韵悠长。“‘虚拟音乐厅’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让听众在舞台上与音乐家一起体验音乐,而以往听众只能看到指挥家的背影。这项技术打破了舞台与观众席的壁垒,让听众能够自如切换视角,以全新方式享受音乐会。”施皮瑟向记者介绍称。
施皮瑟说,“虚拟音乐厅”采用360度虚拟现实技术,借助6台摄像机、23支麦克风,不仅捕捉声音,还生动再现了音乐会中演奏者的呼吸、动作与情感的微妙变化。用户可以选择任意位置:坐在指挥家旁边,弦乐组中间,或是铜管乐器的后方,身临其境地体验在日内瓦维多利亚音乐厅演奏的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和罗西尼《威廉·退尔》序曲。“这是一种情感黑科技,是观众与乐团之间建立联系的新桥梁,让数字技术更具人性。”罗杰说。
对于科技的日新月异为古典音乐带来的革新,瑞士罗曼德管弦乐团音乐与艺术总监、生于1962年的指挥家乔纳森·诺特(如图)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我的音乐生涯之初,人们还在讨论老式录音机,而后CD光盘问世,几乎每个人都改变了创作、编辑音乐的方式。通过剪辑技术,音乐被数字化,观众的情绪会随着所听内容的变化而起伏。之后互联网横空出世,颠覆了人与人的交流方式。”
“在聆听现场演出时,管弦乐队的声音在你耳畔回荡,每场音乐会的表演风格会随着演奏者当下的情绪而产生细微不同。作为指挥家,我的工作是‘重新创造’,重新链接音乐的本质,这是一种现场交流——这需要人们集中在同一空间,呼吸同样的空气,感受同样的音乐蕴含的能量流动。”诺特说,“可能有人认为,我不喜欢虚拟音乐会,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虚拟音乐会’一点也不‘虚拟’,它只是增强现实。通过VR技术,你同样能够感受到那种发生在指挥家和演奏者之间、以及演奏者内部的能量流动。当你感受到的能量越多,就会越兴奋。”
诺特说:“处于这种音乐能量交流的中心,我总是惊叹于这种交流的深刻和美妙。在音乐中你无法撒谎。一位真正的音乐家会完全赤裸裸地将情绪、才华、思想展示给听众。你必须顺其自然,无所保留。现在你们可以通过VR亲身感受这份真诚,这意味着你们也会被这种能量的流动所感染。不过,如果你亲临音乐会现场,就能更加深刻地体会这种灵魂交流的纯粹之美。”
“这项技术也让那些无法亲临现场的人,比如其他国家的人或残疾人,能够体验音乐会。”施皮瑟强调,“科技并不能取代现场演出。很多体验过‘虚拟音乐厅’的年轻人说,这次经历促使他们第一次走进音乐厅,以前他们可能因门票太贵等望而却步。”
关于人工智能等科技的发展是否会取代人类音乐家的问题,诺特表示:“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我们永远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但是,我们创造的科技越多,虚拟生活越丰富,我们就越需要真实的情感——而音乐就是真情实感的表达。当我们聆听人工智能创作的音乐时,我们可能感受不到人类作曲家的能量。我们不可能学会世界上所有的语言,但音乐是人类的共同语言,可以传递情感、增进彼此的了解。当我们对彼此了解愈深,战争冲突就会越少。”
施皮瑟说:“我们不应该阻碍科技进步。我63岁了,经历过许多不同的科技发展时期,今天我们将科技用于银行业务、搜索引擎等,这种趋势前所未有。但人们一直期望真正的人际互动能够更加丰富。例如,与真实的人一起观看一场真正的演出,这是数字化技术无法提供的体验,这是一种纯粹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