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APP下载
合作
商城
签到
第五次饰演毛泽东,王仁君“怀赤诚之心”: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与年轻观众共鸣
2025-7-30 07:33
环球报
503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周洋】“我们有责任读懂这段历史,并将其清晰、准确地演绎出来。”在正在播出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浴血荣光》中,青年演员王仁君再次饰演毛泽东。从电影《古田军号》《1921》,到剧集《中流击水》《问苍茫》,再到如今的《浴血荣光》,王仁君已先后5次饰演过不同时期的毛泽东。近日他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谈到了自己对塑造这一角色的体会,以及参演此类题材的收获。

“先生好想你”,让我泪目

环球时报:你曾在《浴血荣光》《问苍茫》《1921》《古田军号》等多部影视作品中饰演青年毛泽东,第一次饰演毛泽东是怎样的契机?

王仁君:我第一次饰演毛主席,是电影《古田军号》(2019年)。当时陈力导演发现了我一张古装戏的造型照。他说,“能不能见见这个演员”,之后我就接到通知去八一电影制片厂试妆。其实当时我并不知道要去饰演毛主席,到了之后发现,试妆镜前摆了一张毛主席1929年的肖像照,我心里想,会就此跟毛主席结下缘分吗?跟陈力导演简短见面后,过了不到一个月我就接到剧组通知,让我去闽西体验生活。当时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这一课就是怎么拍好重大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记得第一站在古田会址向毛主席雕像敬献花圈时,我忽然明白——创作重大题材首先要怀赤诚之心。我们走访革命博物馆、采访百岁老兵,听他们讲述记忆中的毛泽东,他们所叙述的鲜活的人物形象对我帮助特别大。

环球时报:至今对哪个场景、情节或者台词仍印象深刻?

王仁君:跟横店这种易拆卸、空间大的影视基地拍摄相比,实景拍摄对摄制组来说困难很大。比如我们在苏家坡一个不足6平方米的祠堂拍戏时,这么狭小的空间里3台机器一架,拍摄期间演员很难出去,所以我拍摄前会先上厕所。那为什么还要坚持这种实景拍摄?因为演员在这种环境中的信念感是不一样的。我真切地感受到,先辈们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干出了开天辟地的事业。《古田军号》里,主席说“最爱听人叫我先生”的片段,在B站刷满“先生好想你”的弹幕,年轻观众的情感共鸣让我们主创泪目。

环球时报:希望年轻观众能从这些角色身上收获什么?

王仁君:其实,影视作品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具象化——以动态的形式承载创作者对历史与人物的理解。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能跟随表演者与创作者的情感脉络,直观感受角色的经历与精神力量。当前我们投身主旋律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也想让当下的观众,尤其是年轻群体在感知其力量的同时,能带入到自己的生活,比如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应对工作等。《问苍茫》这部剧中就展现了以往影视作品未涉及的一些内容,例如毛泽东主席如何处理家庭关系。在路演中,大学生及刚入职场的年轻观众常围绕这些展开提问,他们发现,毛主席当时同样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的现实。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有血有肉、充满生活气息的人物塑造,让观众理解伟人也会被家庭琐事、发不出工资等问题困扰。但关键在于,面对困境,他们的选择绝非“躺平”。观众会由此进行自我对照:如果自己身处稳定岗位或享有优厚待遇,是否还能坚持奉献?在取得成就后能否始终坚守奉献初心?老一辈革命家给出了答案。

作为青年文艺工作者,我们有责任读懂这段历史,并将其清晰、准确地演绎出来——不需要过度渲染、刻意塑造或神化,只需要通过具象化的影视手段,将历史的真实面貌与情感生动再现,我觉得就很有意义。

避免“说教感太重”

环球时报:参演这些作品对你的表演和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王仁君:每天穿着角色服装、化上特定妆容,与角色相关的人物打交道,体验其经历,这其实是在完成自我升华。拍摄《浴血荣光》时,跑炸点的场景极具冲击力。尽管提前预演已烂熟于心,但火、烟、汽油弹与土弹爆炸的瞬间,眼前一片漆黑完全看不清路,只能凭直觉向前冲。过去很多人对老一辈革命家存在误解,认为他们只在后方指挥,不用亲临前线,这是完全错误的。《浴血荣光》就展现了真实的历史场景:面对飞机轰炸、敌军前后夹击,仅几百人的队伍,不可能“叼着烟、叉着腰在后方指挥”。拍摄时有一次我冲锋过了头,正好站在炸点上。炸点引爆时,我还在喊“冲”。“锋”字还没喊出口,爆炸的“土团”就直接猛灌进胃。按人的本能应该会下意识阻挡或停顿,但当与角色的信念真正交织、完全代入其中时,根本不可能停下。

还有一场戏,当时角色正患重病,而拍摄时我恰好发着40多度的高烧,因高烧引发的颅压升高让我在表演中途不得不冲出去呕吐。我甚至喊错其他演员的名字,台词完全错乱。下来后我向陈力导演道歉,说表演可能不够准确,但导演却红着眼眶说:“这是你近期最好的一场戏。你试想一下,当年老人家身处内忧外患的至暗时刻,身患重病仍深夜主持会议、部署工作,状态难道不正是如此吗?或许冥冥之中,你与角色已建立起某种联系。”导演说,拍摄时特意多架了一台机器捕捉其他人的反应,连群演都被角色的坚持与精神力量所鼓舞。

很长一段时间,这类作品不受青睐,因为“说教感太重”。现在的观众尤其是年轻人,不喜欢一味地说教,更希望看到真实的历史场景与人物状态。我们只需把史实展现出来,让观众自行评判。

打造能“留得下来”的作品

环球时报:在不同作品中饰演同一位历史人物,在角色塑造方面需要做哪些调整?比如不同历史背景下,人物性格或形体语言有哪些差异?

王仁君:确实,饰演历史原型人物绝不能带着“上帝视角”或“现代人视角”去评判。比如在表现毛主席早年创业、求学于第一师范的阶段时,如果赋予其“未来将在天安门城楼向世界宣告”的人物气场,那是不对的。我们要回归到彼时的人物状态,那才是最真实的,最有说服力的。所以我们演员要通过大量的文献研读与资料梳理,去构建一个人物形象,让他有血有肉起来。不仅是外在形象上的塑造,演员对人物内在情感的认知也需要根据时期不同不断调整表演方式。这其实也是演员这个职业的过瘾之处,能跟随角色的精神世界不断延展,这是极为宝贵的财富。

环球时报:对于主旋律题材影视作品的传播或创作,有什么期望?

王仁君:我们常说“守正创新”,但很多时候往往更看重“创新”而忽略了“守正”。如今AI甚至能还原历史环境与规定情境,技术革新确实日新月异,但老一辈文艺工作者留下的创作规律——比如深入体验生活等,是不可或缺的根基。例如拍摄闽西相关题材时,当地的气候、温度、人文风貌、饮食特点等细节都需要深入了解,否则创作就会沦为空洞的“演状态”。所谓“守正”,就是要传承这些优良传统;在此基础上再探索新的模式、手法与技术,才是真正的“创新”。这是我对主旋律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最大期望。

现在很多创作“求快”,追求快速拍摄、快速播出,但老一辈文艺工作者的经验告诉我们:体验生活、剧本打磨、围读研讨、进入角色内心……这些需要时间。不能过度追求话题与热搜,应当回归创作本体,遵循基本规律扎实创作,打造能“留得下来”的作品。文艺作品最大的目的和任务,不就是让老百姓喜欢吗?让观众感受到诚意,觉得作品值得反复品味、能够长久流传。这才是我们应当坚守的创作方向。

社区好帖更多帖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