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1日)召开的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全国最高用电负荷已连续四次创历史新高,最高达15.08亿千瓦,较去年极值提高5700万千瓦,相当于一个福建省的用电负荷。
面对不断攀升的电力需求,如何确保电力供应平稳有序,保障各地用电需求?
“风光”无限 “火”力跟进
首先,从发电能力来看,国家能源局7月23日发布的信息显示,截至6月底,我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为36.5亿千瓦,同比增长18.7%。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11亿千瓦,同比增长54.2%;风电装机容量5.7亿千瓦,同比增长22.7%。上半年,全国新增投产发电装机容量超2亿千瓦,其中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合计新增装机容量占比近九成,新增水电、气电、煤电等支撑调节性电源3000万千瓦。
考虑到风光电的间歇性特点,做好电煤的调配供应对于稳供电发挥重要作用。国家能源局综合司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全国统调电厂煤炭库存超过2亿吨,可用30天。7月28日,环渤海港口存煤达到2781万吨,处于较高水平。此前,中电联统计与数据中心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确保电煤储备数量和质量,确保火力发电企业在迎峰度夏关键期发得出电。
数据显示,我国年发电量已达10万亿千瓦时这样的量级。从发电端来看,迎峰度夏是有保障的。
建成44条特高压输电通道 跨区送电能力强
发电只是一部分,我国电力供需在地理分布上存在不均衡。把电发出来之后,还要精准送达有需求的地方。截至2025年5月底,我国已建成44条特高压输电通道,另有4条正在建设,“西电东送”的能力已经超过3亿千瓦,有能力支撑东中部地区约1/5的用电需求。
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已会同各地方和重点企业积极布局,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实现电力跨区域互济——
全国跨区输送电力负荷最高时已达到1.48亿千瓦。
组织电网企业跨经营区互济,高峰期通过闽粤直流互济、江城直流反送实现两网间320万千瓦支援电力。
另外,我国已经初步建成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南方区域电力市场启动了连续运行,南网5省区现在已经实现“统一交易、同台竞价”,国网、南网实现了跨经营区常态化交易。这些都为跨区域供电提供了有力保障。
智慧电网让调度更精准
发电能力输电能力都有了,最后需要的是精准调控能力。国家电网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新能源云平台,累计接入新能源场站超650万座,基于云计算技术滚动分析新能源消纳能力,引导新能源科学开发和合理布局,促进新能源发电“量率齐升”。南方电网的“夸父”新能源高精度功率预测系统,可为风电场、光伏电站、分布式光伏和调度机构等提供高精度的预测服务,预测准确率可在国家标准要求基础上提升3%—7%。结合预测数据,可辅助调度机构向千里之外的电站发出一项项指令,把西南的清洁电能“闪送”到广东、广西。
另外,各地也积极运用智慧调度优化资源配置。国网北京电力依托光明电力大模型AI技术,提升故障研判和抢修效率。国网山东电力借助“电网调度智慧大脑”实现负荷走势预判和智能护航,多措并举进一步提升供电能力。
可以说,这些年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所取得的成绩为清凉一夏提供了有力保障。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指导各地——
持续加强各类常规电源运行管理,统筹新能源发电支撑作用和火电兜底保障作用。
积极通过电力中长期合同、现货市场、应急调度等方式开展跨省跨区电力调度。
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新闻发言人蒋毅介绍,综合运用分时电价、需求响应补贴、虚拟电厂AI调度等方式,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电力有序供应。紧盯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第一时间组织电力企业高效开展应急处置和抢修复电工作,保障民生及重点用户用能。
部分内容来源于经济参考报、中国证券报、中工网、国资小新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