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法国政局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的焦点。为应对法国极右翼政党在欧洲议会选举中的意外大胜,法国总统马克龙6月9日宣布解散法国国民议会并重新进行议会选举。7月7日选举第二轮投票结束,马克龙领导的政党联盟仅赢得577席中的163席,法国总理阿塔尔随即递交辞呈。在此情况下,下一任法国总理的人选成为热议话题,各党派之间如何合作引发大量议论,一个政治词语——“共治”频现媒体报端。什么是“共治”?这一特殊的政治现象为什么会在法国多次出现?哪段时期最为典型?
“半总统制”是基础
“共治”的法语原文是cohabitation,在中文里有时也被译为“左右共治”,被用来指代总统和总理分属不同政治阵营的现象。法国“共治”的基础是第五共和国宪法确立的“半总统制”——总统和总理分享行政权,而这一特殊制度的形成与第五共和国建立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
1875年法国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该宪法将总统职权削弱,国家政权由议会掌控,总理及各部部长直接由议会任命、对议会负责。这使得共和国在面对重大危机时常常陷入党争,内阁更替频繁,政府政策难以贯彻。战后成立的第四共和国基本继承了第三共和国宪法的精神,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法国面临经济复苏乏力、战争等问题时,政府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
1958年,戴高乐将军临危受命,绕过议会以全民公投的方式通过了第五共和国宪法。该宪法赋予总统广泛权力,其中较为关键的有以下几项——总统独享外交权和军权;总统有权随时解散议会并改选;总统有权选择并任命政府总理。
第五共和国宪法没有明确规定总统与总理在行政权上的分工。总理由总统任命、对总统负责,因此理论上,总理都会按照总统的意志组织政府工作,但在某些情况下,总统可能不得不任命其他政党的人士担任总理。
部长会议氛围紧张
在第五共和国初期,民众对戴高乐和蓬皮杜领导的政府和议会一直很支持和信任,不过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法国政治经济环境改善,法国民意变得更加多元化且频繁摇摆。在第五共和国前期,一届议会的任期是5年,总统的任期是7年。这样的任期规则虽然保证了总统政策得到长期贯彻,但也增加了总统和议会产生分歧的风险。
1981年,密特朗率领法国社会党同时赢得了总统大选和议会选举,法国进入左派执政时代。然而,1986年的议会改选中右翼联盟获胜,而此时密特朗的总统任期尚余两年。根据宪法,密特朗可以继续任命一个左派总理,但这会被民众视为对民意的蔑视。为了不影响两年后的总统大选,最终密特朗决定顺应民意任命右派领袖希拉克担任总理,法国开始历史上的第一次“共治”。
两位领导人的合作氛围好像并不是很和谐,据法国媒体报道,1986年3月召开的第一届部长会上,密特朗“脸色苍白”,拒绝与部长们握手——向部长表明他们不受欢迎。此外,每周密特朗主持这样的部长会议,氛围都十分紧张,并尽快散会。
左右翼分歧在这段“共治”时间内表现得尤其明显。希拉克领导的右翼希望法国将1981年国有化的公司私有化,以促进法国经济增长,但这些公司原本就是在左翼的推动下收归国有的,密特朗显然持反对态度,拒绝签署政令,还在电视上发表讲话,称私有化可能会让“国家财产”被低价出售或被外国利益集团控制。
希拉克不甘示弱,称密特朗的担忧毫无根据,并在电视上宣布,私有化会作为单独的法案提交议会,利用右翼联盟在议会中的优势予以表决通过。最后,密特朗同意更换十几家大型国企的总裁,换上支持私有化的人。
第一次“共治”在1988年大选后结束——密特朗赢得民心,成功连任总统。意识到民意反转的密特朗随即解散议会,改选后,左派成功拿下多数议席。
此后随着柏林墙的倒塌,左派在法国的执政受到影响,1986年的情景在1993年的议会改选中再次上演,密特朗又一次遵从民意,任命右派政治家巴拉迪尔担任总理。此时年岁已高的密特朗已经无意政治争斗,新任总理也对老总统相当尊重,于是法国在和谐的气氛中完成了政权交替。这第二次“共治”也被法国人称为“天鹅绒共治”。
通过修宪避免“共治”
1995年右派政治家希拉克当选总统,第二次“共治”结束,然而在希拉克治下,法国民意快速左转。为避免再次出现“共治”局面,希拉克决定提前在1997年解散并议会改选,但左派政党还是获得了议会多数席位。为谋求连任,希拉克只能遵循密特朗的旧例——任命敌对阵营的若斯潘出任总理,第三次“共治”开启。
不同于此前相对温和的“共治”,若斯潘在议会的支持下大力推行左翼政策,而希拉克为坚守右翼原则,拒绝签署相关政令。面对总统的抵制,总理每次都选择向议会递交“法令信任案”强行通过政令。总统和总理的对峙使法国政治陷入混乱,这次艰难的“共治”持续到了2002年。
许多法国政治精英意识到,“共治”是第五共和国宪法的一个“漏洞”,必须尽快修补。2000年相关修宪方案通过全民公投,共和国总统任期正式由7年缩减为5年。
这意味着从2002年开始,总统大选与议会改选可以同步进行,以避免更多“共治”局面的出现。(刘清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