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APP下载
合作
商城
签到
【环时深度】千年遗址为何在印度引发政治纷争?
2025-8-6 06:43
环球报
605

【环球时报驻印度特约记者 米小丫 林栖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王洋】编者的话:“基拉迪村的考古发掘如何变成关于印度过去的争论?”据《今日印度》杂志报道,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一处历史遗迹近期引发了印度南部地区与中央政府的激烈政治辩论,演变为印度不同地区对该国文明叙事权的争夺。英国广播公司(BBC)认为,这还凸显了“印度根深蒂固的南北分歧”。印度所谓“南北分歧”,是指该国南部和北部地区在多个领域存在的差异。有观点认为,这一分歧在不断扩大并对印度的政治格局产生影响。不过,也有分析人士指出,所谓“南北分歧”是印度人民党的对手制造的政治筹码,目的是吸引选民并挑战中央政府。

考古现场“正在变成战场”

泰米尔纳德邦位于印度南部,东临孟加拉湾,南接印度洋。在距离该邦第二大城市马杜赖12公里的基拉迪村,一项持续十多年的古遗址发掘工作,近期在印度引发了激烈的政治辩论与斗争。

据《印度教徒报》、英国广播公司(BBC)等媒体报道,2014年,印度考古调查局(ASI)首席考古学家马克里希南,带领学者在基拉迪村一个占地100英亩(1英亩约合4046平方米)的椰林进行了多轮挖掘。他们仅在其中4英亩的地方就发现了成千上万件文物,包括墓葬瓮、硬币等。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发现了城墙结构、排水系统和水井,这表明这个地方此前可能存在一座繁荣的城市。泰米尔纳德邦考古部门的专家估计,这些文物和遗迹有2000到2500年的历史,最古老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80年左右。

基拉迪村的发现本应是印度考古界的盛事,然而却引发了印度北部与南部、中央政府与泰米尔纳德邦政府之间的争吵。究其原因,《今日印度》杂志表示,基拉迪村的发掘挑战了印度文明以北部为中心的主流叙事。

据BBC介绍,印度的第一个主要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在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1300年之间出现在北部和中部地区。在它衰落之后,印度的吠陀文明在恒河平原兴起,一直持续到公元前6世纪。这一时期见证了大城市和吠陀文化的兴起,而吠陀文化是印度教的基础。因此,古代印度的城市化常常被视为一种北方特有的现象。在印度,一种主流历史叙事是北方雅利安人“教化”了南方的达罗毗荼人。

参与此次发掘工作的考古学家阿贾伊·库马尔说,这是在印度南部发现的第一个大型、明确的古代城市定居点。对于泰米尔纳德邦以及其他印度南部地区的很多人来说,基拉迪村的发现是他们身份的象征,给他们带来了自豪感。来自印度南部喀拉拉邦的教师丹尼尔说,这些发现让他为自己的传统感到自豪,“这让南部民众感到骄傲,我们的文明与北部的文明一样古老和重要。”

然而,马克里希南近年来的遭遇,让泰米尔纳德邦以及其他南部地区诸多人士不满。他们认为,印度中央政府在故意阻挠基拉迪村的考古工作,目的是保留目前该国的主流历史叙事。

2017年,就在基拉迪村的考古发掘工作引起印度全国关注之际,马克里希南被调离至阿萨姆邦,之后又被调往印度大诺伊达地区。有观察人士表示,这是有人试图破坏他正在帮助构建的历史叙事的第一个明确信号。与工作地点一起发生变动的,是马克里希南的工作内容。他被任命为一个无关紧要部门的主任,其在考古界的影响力也被削弱。与此同时,接替马克里希南负责基拉迪村发掘工作的斯里拉曼,在挖掘了仅仅400平方米的土地后,就表示当地早期发现的砖结构“没有连续性”。这一说法与之前的考古结论严重矛盾,许多人认为这是在试图淡化基拉迪村遗址的历史意义。

2023年,马克里希南提交了一份长达982页的报告,讲述了基拉迪村前几年的发掘工作,但这份报告至今仍未能发表。印度文化部兼旅游部部长谢卡瓦特称,ASI并没有拒绝发表马克里希南的报告,而是“正在审查中”,专家的反馈尚未最终确定。ASI要求这位考古学家修改其报告,理由是报告缺乏科学严谨性。马克里希南对此表示拒绝,并坚称自己的工作和报告遵循了标准的考古规则。今年6月,泰米尔纳德邦首席部长斯塔林称印度中央政府拒绝发表马克里希南的报告是“对泰米尔文化和尊严的攻击”。该邦财政和考古部门负责人那那拉苏表示,印度中央政府之所以不愿认可基拉迪村的考古结果,是因为他们将泰米尔人视为“二等公民”。

“基拉迪村考古发现之争不仅仅是一场学术争论,更是一场关于记忆、身份和权力的斗争。”据《今日印度》杂志报道,该遗址“正在变成战场”,不仅是关于陶器碎片等文物年代的争论,而且是关于谁是印度文明中心的争论。有评论人士表示,此次事件反映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即历史叙事是如何构建的,以及制度如何调解身份问题。“这关系到谁来书写印度的历史。”一名政治分析人士表示,当一些政治力量有选择地阻碍某些调查结果时,它发出了一个信息,即历史必须为意识形态服务。在这种情况下,泰米尔纳德邦似乎因为主张与中央政府叙事不符的观点而受到惩罚。

印度不同地区对文明叙事的争夺,在文字考古领域尤为明显。BBC称,据信,孔雀王朝(大约从公元前325年到公元前187年)阿育王的岩石诏书上发现的阿育王婆罗米文,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前后,是南亚大多数文字的前身。马哈德万等铭文学家长期以来一直认为,泰米尔婆罗米文是阿育王婆罗米文的一个分支。但是现在,泰米尔纳德邦政府部门的考古学家认为,基拉迪村的考古发现正在挑战这种说法。“我们发现了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泰米尔婆罗米文涂鸦,这表明它比阿育王婆罗米文更古老。我们认为,这两种文字都是独立发展起来的,或许是从印度河流域的文字演变而来的。”阿贾伊·库马尔说。不过,有专家表示,需要更多的研究和证据来最终证明泰米尔婆罗米文有多古老。

“根深蒂固的南北分歧”?

“围绕基拉迪村考古发现的政治斗争反映了印度根深蒂固的南北分歧。”BBC这样说。据印度“news18”新闻网报道,所谓“南北分歧”是指印度北部和南部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上的差异。近年来,多国媒体都对此进行了广泛报道和讨论。它们认为,印度“南北分歧”的表现之一,就是北方在政治上更强大,而南方在经济上更繁荣。

印度“news18”新闻网称,印度南部地区包括泰米尔纳德邦、安得拉邦、特伦甘纳邦、卡纳塔克邦和喀拉拉邦。在印度人民院(议会下院)的543个选区中,南方地区约占130个。相比之下,北方各邦拥有压倒性的优势,仅北方邦就有80个选区。显然,谁赢得了北方,谁就将统治印度。印度人民党在北方各邦占据明显优势,而其最大竞争对手印度国民大会党在卡纳塔克邦和特伦甘纳邦保住了权力。

印度北部地区更加倚重农业经济。《环球时报》驻印度特约记者则发现,印度南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主要受软件服务等知识产业以及制造业和旅游业推动。《华尔街日报》援引印度政府去年的数据称,印度南部5个邦目前占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近1/3,印度约25万家工厂中至少有1/3在该地区落户。

在社会生活以及文化方面,多家媒体的报道显示,印度南部地区人口较少,约占印度总人口的20%,且出生率不及北部。印度南部地区民众平均寿命更长,该地区女性也比北方地区女性更有可能接受教育并拥有一份工作。

据《环球时报》驻印度特约记者观察,印度北部地区民众普遍个子比较高、肤色较浅,他们很多是雅利安人的后代;南部地区民众则相对较矮,肤色较深,五官更像东南亚人,他们是印度土著——达罗毗荼人的后代。同时,种姓歧视在印度北部地区更加根深蒂固,该地区更严格地遵循在相同种姓中寻找配偶的习俗。包办婚姻在印度北部地区也更加普遍,而南部地区则相对开明,恋爱和婚姻相对自由一些。印度北部大部分地区民众说印度-雅利安语支语言,包括乌尔都语、旁遮普语、古吉拉特语等。印度南部地区民众大部分说达罗毗荼语,包括泰米尔语、泰卢固语等。

印度《瞭望》杂志网站称,有学者对皮尤研究中心2020-2021年的调查进行分析后发现,宗教对于印度南北地区的绝大多数印度教徒来说仍然很重要,但强度有所不同。在印地语的中心地带,89%的印度教受访者表示,他们认为宗教在生活中极为重要,而在安得拉邦以南的各邦,这一比例为68%。

“政治断层线”VS“对手的诡计”

《环球时报》驻印度特约记者认为,地理环境是造成印度南北地区诸多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同中国以秦岭淮河划分南北一样,印度的温迪亚山脉也成为该国南北地区的天然分界线。该山脉以北地区拥有肥沃的平原以及丰沛的水源,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温迪亚山以南很多地区因为靠海,很早就开始对外贸易,商业起步较早,而这也让南部地区积累了商业知识以及制造业经验。

据印度《瞭望》杂志网站分析,印度次大陆的西北部地区因为天然屏障不足,导致历史上入侵者和移民不断从这里进入印度,然后通过河流以及平原迅速向东扩散。与此同时,温迪亚山脉导致他们进入印度南部地区的时间更晚,这造成了北部和南部地区不同的文化。此外,随着欧洲殖民者和基督教传教士通过海路登陆印度,英语教育在印度南部地区开始的时间比北部早得多,这造成了两个地区不同的社会和文化氛围。

除了地理因素外,有分析认为,印度在20世纪90年代进行了市场改革,放松了中央政府对经济的管控,这也促进了南部地区的发展。该地区各邦变得更加独立,可以制定自己的政策并积极争取外国投资。据《环球时报》驻印度特约记者观察,印度南部地区经济发展迅速还归功于这些地区更高的识字率和教育水平、先进的医疗保健系统、强有力的经济政策以及关键基础设施的发展。

《华尔街日报》认为,“南北分歧”已成为印度“鸿沟般的政治断层线”。印度“The Wire”新闻网称,这一分歧正在改变印度的政治格局。路透社近期报道称,印度的“南北分歧”此前造成了中央政府与南部地区的多次冲突,而这一分歧正在扩大。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印度并不存在所谓“南北分歧”。印度“news18”新闻网此前发表题为《南北分歧:迷思还是现实?》的文章称,所谓的“南北分歧”,显然是印度人民党对手的诡计。在印度经典的身份政治剧本中,当种姓和宗教失败时,语言和地区就会被动员起来,以调动不满情绪。

印度国际问题分析人士皮拉拉马里也认为,印度不存在所谓“南北分歧”。他发文称,印度南部几个邦在社会经济指标上表现良好,但该国经济总量最大的邦是位于西部的马哈拉施特拉邦。虽然在选举中,印度人民党未能在南部几个邦取得重大进展,但这并不会造成印度的分裂。他强调,许多关于印度“南北分歧”的讨论都基于泰米尔纳德邦,但该邦在很多方面都与印度其他地区不同。今年4月,印度防长辛格呼吁,“南北分歧”这种“具有误导性的叙事”必须结束。他驳斥了印度北部地区在历史上主导南部地区的说法,并表示南部各邦在塑造国家的文化和宗教遗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社区好帖更多帖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