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乐头条专讯:中国反网络诈骗中心近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国灰产从业人员已突破 800万,平均年龄仅 23.7岁,其中90后与00后占比超过七成。2024年灰产市场规模高达 2800亿元,日均资金流动量达 7.6亿元,相比三年前暴增 154%,形势触目惊心。
行业报告显示,灰产已经出现明显的“三层分化”:
在基础层,低龄化问题最为突出。浙江某职业学校学生仅因出租6张银行卡,就被法院判刑,涉案者平均年龄已降至 16.2岁。不少青少年因误以为“出租银行卡不违法”,集体参与“跑分”后落网。
在技术层,灰产人员高学历化趋势明显。温州警方曾破获一个由985院校毕业生组成的黑客团伙,他们掌握区块链跨链技术,甚至利用勒索病毒瘫痪了省级医保系统。
在组织层,灰产更是产业化升级。一名00后团伙头目搭建AI诈骗平台,利用情感分析生成定制化诈骗话术,仅三个月就非法获利200万元。
经济诱因与技术普及成为灰产滋生的温床。数据显示,2025届高校毕业生平均起薪仅 5800元,而灰产“入门岗位”月薪往往能过万;暗网上只需5000元,就能买到一整套诈骗工具包,这让不少年轻人心存侥幸,甚至主动参与其中。
针对这一严峻趋势,公安部已启动 “清源2025”专项行动,建立灰产人员征信黑名单,未来将限制相关人员升学与就业。同时,技术反制手段也在升级——国家反诈中心APP一年拦截诈骗信息超过 120亿条,AI反诈机器人能够实时反击诈骗话术。
教育部也在行动,今年秋季将在百所高校试点《反诈防骗》必修课;银行则推行灰产账户实时熔断机制,切断资金链条。最高法还明确,恶意退款、洗钱等行为将面临实刑。借助区块链资金溯源系统,洗钱破案率已提升至 89%,2025年上半年灰产案件批捕率同比增长 37%。
专家指出,虽然监管与技术防线正在逐步升级,但要真正根治灰产问题,还需解决青年群体的焦虑与法治意识薄弱等深层矛盾。否则,灰产仍将不断变异、反扑,社会风险不容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