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APP下载
合作
商城
签到
处暑至,禾乃登!解锁一粒稻谷的万年“进化史”
2025-8-23 16:55
环球报
711

今天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处暑。处暑节气有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农业谚语说: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

自古以来,“五谷丰登”就是中国人对家国最美好的祈愿之一。一起到湖南长沙,从隆平水稻博物馆开始,感受蕴藏在稻谷文物当中的处暑三候“禾乃登”。

隆平水稻博物馆讲解员卢雅靖: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盒稻谷出土于长沙马王堆汉墓,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出土的时候颜色还是金黄色的。

这盒出土于1972年的稻谷,整体呈长粒状,形状与当代的籼稻无异,这也是目前国内汉墓出土保存最完好的稻谷遗存。

隆平水稻博物馆讲解员卢雅靖:发现的时候刚好是湖南农业大学一位教授参与了考古工作,当时看到这个稻谷被装在一袋麻袋里面,他就立即把它拿出来,装到了一个密封的玻璃器皿里,一直对它进行密封保存。

此外,馆内还陈列着出土于浙江余杭良渚古城遗址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炭化稻谷,距今约有5300—4300年。目前,我国多地都出土了不同时期的稻谷。

湖南澧县的城头山遗址发现了距今约6500年的水稻。

湖南洪江市高庙遗址,发现了距今约7400年的炭化稻谷粒。

1988年,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出土了迄今世界上发现最早的、距今约1.2万年的人工栽培稻标本。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副所长 顾海滨:我们从湖南不同遗址出土的这些炭化水稻,能够把它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就是10000多年以来,我们把它叫稻作的孕育阶段;之后就是距今8000多年一直到6000多年,叫稻作的形成阶段;到了5000年湖南澧县鸡叫城遗址的时候,整个遗址范围出土了80多平方米、15厘米厚的谷糠,我们推测当时这个谷糠能够产出的水稻大概是22万吨,所以我们就说当时在距今5000多年的时候,已经形成一个农业社会了。

据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一书中的统计,我国汉代、唐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前中期,社会安定时期、平收年份、中等土地的南方水稻平均亩产量,折合现在的计量单位,分别是125公斤、172公斤、190.5公斤、190.5公斤、184公斤、187公斤左右。为了提升产量,提高生产力,几千年来,从育种技术到栽培管理技术、耕作工具,中国人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

湖南农业大学副教授 史晓雷:水稻的人工驯化已经有1万多年的历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直到目前水稻亩产单季可以达到1200公斤以上。现代的农学家一代一代不断地创新开拓,攻坚克难,自立自强,为中国的粮食安全提供了很好的支撑。

社区好帖更多帖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