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8月24日電:“我在抗日戰爭時期參與過幾場戰鬥,當時犧牲了很多人,中國人民要愛國。”98歲的抗日老兵張錫球已患有中風,但當記者提到抗戰字眼時,他仍有片刻清醒,希望跟記者表達更多。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當年的抗戰先烈平均已逾百歲。當歷史的親歷者逐漸遠去,他們的後代,這些承載著家族記憶的“活檔案”正成為搶救性記錄抗戰史的重要紐帶。
香港近期接連舉辦數場紀念活動,仍健在的抗戰先烈和一些先烈後代們聚集,冀以口述歷史還原當年的血色記憶。
“我8歲開始參加抗戰游擊隊,現在雖然老了,但還是會義務做好講述歷史、傳遞精神的工作。”今年90歲的林珍1943年時還是一個8歲的小女孩,那年她親眼目睹日軍闖入家中的掠奪搶殺行為,令她極為觸動。
“我們不想打仗,被打也不能等死。”她跟隨媽媽和哥哥加入抗戰游擊隊,因年齡小被分配做通訊員,有時也到傷兵醫院幫忙。那些翻山過海受過的傷她早已忘記,但受傷士兵因為沒有麻藥的嘶叫聲,仍記憶猶新,“聽著不知有多難受”。
如今,這位九旬老人肩負起為青年一代講述抗戰歷史的義務。“我們的目的不是增加仇恨,而是認清歷史,讓他們不要再以否認霸權的行為來消除這段記憶。”
“作為中國人家庭的完整很重要,每個家族都想找到自己的根,有一個祭拜的地方。”楊正紅家族三代人都在尋找爺爺楊志民當年參與抗戰犧牲後的安葬地。
1915年楊志民在菲律濱出生,抗戰爆發後拋棄富裕生活毅然回國,同張極生等5位華僑青年1937年投奔革命聖地延安,隨後參加山西決死隊工作。
楊志民與妻子黃速治僅結婚14天就奔赴戰場,杳無音訊。1982年,楊志民當年老戰友施純亮到香港找到黃速治告訴她當年楊志民的犧牲,這個家族自此開展了“尋根”之路。
楊正紅對記者表示,父親楊棋龍1982年就開始找爺爺的安葬地,現在父親生病,自己接手找了很久。他回到爺爺的泉州老家亭店村修繕故居,又赴革命老區陝西旬邑縣,重走爺爺的革命足跡。這兩年借助網絡平台,他認識內地很多熱心人士,讓他更加有信心。
“最初尋找爺爺犧牲地,更多是為完成奶奶和父親的心願。但在尋找過程中,漸漸被爺爺那一代華僑的抗日精神深深震撼和感染。”
“成功不是一代人的,精神、知識能傳承給下一代才叫成功。”現在,楊正紅在香港成立紅色文化華僑研究會,希望做到這種民族精神的傳承。“香港小朋友都不差的,他們現在是一張白紙,我們寫給他什麼,他們就會長成什麼樣子。”
“雖然我沒有親歷戰爭,但作為抗戰後代,傳遞抗戰精神是我身上的使命,必須也很願意去完成。” 林際平的祖父林薰南是當年黃埔軍校教官之一,抗日戰爭時期,林薰南參與指揮粵北會戰等戰役,後被任命為中國駐日軍事代表團中將顧問。
林際平的家族可以說是“黃埔世家”,曾外祖父早年亦參加黃埔軍校。多年來,他以黃埔精神為紐帶組織數場走歷史遺跡、講抗戰故事等活動。他對記者講述歷史的緊迫性,“可能再過20年我也離世,年輕人更講不清楚抗戰歷史的意義和貢獻,我趁現在要再多講點。”
林際平認為,香港青年對抗戰精神和民族精神的認識還遠遠不夠。從中國近代史看,中華民族唯一抵禦外辱的就是抗日戰爭,而且這是第二次反法西斯東方戰場的勝利,意義非常大,一定要傳承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中去。“希望通過講述讓年輕人明白,沒有國哪有家,以史為鑒,方知興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