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APP下载
合作
商城
签到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展出菲國等南洋華人貢獻
2025-8-28 02:33
菲律宾商报
634

本報北京8月27日專電(記者蔡友銘):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中國9月3日將舉行閱兵。紀念活動新聞中心昨日起一連5日安排已提前註冊的記者,分別到北京、天津、河北參觀採訪。

首日外出採訪活動是到訪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宛平城、盧溝橋一帶。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副館長賴生亮表示,“為了民族解放與世界和平—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主題展覽,7月8日起已向公眾開放,他形容展覽受社會高度關注並踴躍參觀,至今累積接待約57萬人次。

整個展廳面積有1.22萬平方米,展覽共分八個部分,包括展出文物、檔案,以及部分首次展出的歷史影像等,亦有由5098張老照片組成的照片牆,反映由1931年9月18日到1945年9月2日,14年抗戰期間的社會實況。

記者在抗戰紀念館中看到,展品中包括大量各國華人對中國抗戰的貢獻。從南洋到北美洲,從非洲到大洋洲,華僑華人未缺席這場保衛中華民族的正義之戰。

展品提及菲律濱的部分不少,包括菲律濱華僑援助抗敵委員會、菲律濱華僑各勞工團體聯合會,還特別展出1938年王唯真從菲律濱回國奔赴延安參加抗戰的故事。當日也少不了菲律濱歸僑、新四軍第一師師長葉飛將軍。

南洋華僑展覽方面還特別闢出大幅版塊介紹南僑機工的貢獻。

在馬尼拉慘遭日軍殺害的中國外交官的照片和遺物也有自己的展櫃,參觀者看了無不動容。

讓記者感到驚訝的,還有一副攝於1944年11月23日的照片,顯示日軍第14方面軍坦克第二師團襲擊中呂宋邦邦牙省干沓巴社巴帕尼基村時,村裡的女性在日軍駐屯地“紅房子”遭到日軍集體強姦。這些受害者現在組成“自由祖母”,雖已耄耋之年,但仍然不放棄爭取日本政府的道歉和賠償。筆者上個月剛去採訪過其中5位“祖母”,並拍攝了這座現已破敗不堪的“紅房子”。

在菲律濱未能得到政府重視並保護的日軍暴行鐵證,反而在千里之外的中國抗戰紀念館被永久展出。

記者們分批參觀完抗戰紀念館後,冒著大雨參觀了當年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發生地盧溝橋和宛平城。

盧溝橋位於北京市豐台區,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是北京現存最古老的聯拱石橋,因橫跨盧溝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橋長266.5米,寬9.3米,橋上現存雕刻精美、形態各異的大小石獅共計501隻。

早在元代,意大利人馬可·波羅曾寫了一本轟動整個歐洲的遊記叫《馬可·波羅行記》。書中是這樣描寫盧溝橋的:“河上有一美麗的石橋各處橋樑之美鮮有極之者……建置甚佳……他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橋……”自此,橋隨書流傳到西歐各國。歐洲人習慣稱盧溝橋為馬可·波羅橋。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蓄意製造七七事變,炮轟宛平城,攻擊盧溝橋,當地中國駐軍第29軍奮起抵抗,全民族抗戰由此爆發。盧溝橋作為全民族抗戰爆發紀念地,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2021年列入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名錄。

宛平城位於北京西南15餘公里處盧溝橋東側,是中國華北地區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兩開門衛城。宛平城始建于公元1638年,竣工於公元1640年,由明代御馬監太監武俊主持修建,原名為“拱北城”,清代改為“拱極城”。

清代以來,宛平城西及永定河兩岸商戶逐漸遷建城內,相繼興建酒肆、茶樓、驛站和祭祀廟宇,打破了單純的軍營格局。1928年宛平縣公署遷至拱極城,並將其改名宛平城。宛平城東西長640米,南北寬320米,總面積約20公頃。

宛平城見證了全民族抗戰的爆發,至今城牆上還保留著當年日軍炮擊宛平城的彈痕,現城牆上仍留存有31處彈坑。

宛平城作為全民族抗戰爆發紀念地,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2021年列入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名錄。

媒體記者28日將採訪八達嶺長城、八達嶺鎮石峽村、北京世園國際旅遊度假區等,包括了解長城遺產保護、長城文化創新活化、低空經濟技術產業發展、鄉村振興、“文商旅體”業態融合發展等情況。

社区好帖更多帖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