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乐头条专讯:在泰国,越来越多华人感受到来自社会、执法与民意的多重压力。
虽然华人群体在经济上活跃,但他们的社会地位却并不稳固,甚至在特定的政治与经济背景下,常常成为“替罪羊”。
政治与民粹下的“背锅群体”
俗话说,“枪打出头鸟”。当一个国家的政治或经济遭遇危机时,执政当局往往会选择制造更大的矛盾来转移公众视线。
在这种情况下,某些群体被挑出来背锅最为“高效”。
而华人恰好符合了三个“标签”:会赚钱、善于钻空子、内部不团结。
历史早已证明这一点:从美国的排华法案到印尼的反华暴动,再到今天更加隐秘复杂的操作,华人屡屡成为“背锅”的最佳人选。
泰国现实:执法随意,华人频遭查处
在泰国,税务、法律乃至警察执法,主观性极强。
对华人企业和个人来说,“三天两头被查”几乎成了生活日常。
无论合规与否,只要被盯上,就难免被要求“交钱了事”。一句话:伸头一刀,缩头也是一刀。
更令人不安的是,Facebook、TikTok 上不断冒出针对华人和华企的“讨伐账号”。
在民族主义情绪的煽动下,不少泰国人越来越坚信:“华人抢了饭碗、华人带来污染”。
即便事实并非如此,但“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结果就是整个华人群体被集体污名化。
中庸与隐忍!习惯性妥协的恶性循环
长期以来,海外华人面对不公选择隐忍——交钱摆平、避免硬刚。
可惜的是,这种“破财消灾”的方式,并没有换来真正的安稳。
反而让某些人摸清了“门道”:拿华人开刀,往往能换来顺从。
久而久之,这种“服从性测试”就成了恶性循环。
全球性问题,却最常落在华人头上
其实,这并非华人独有的遭遇。
世界各地的移民群体,在不同阶段都可能成为“替罪羊”。
但问题在于,华人群体“勤奋赚钱”的形象过于突出,再加上内部缺乏团结,让他们在国际舞台上变得格外脆弱。
最终,获利的是当局与相关机构,牺牲的却是普通的华人家庭与企业。
今天是他们,明天会是谁?
这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也绝非只发生在泰国。
全球范围内的移民浪潮与民族主义情绪正在此消彼长,矛盾一旦被引爆,总要有群体出来背锅。
如今,华人频繁被推到风口浪尖,已经成为最醒目的靶子。
一句老话值得深思:“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今天是他们,明天可能就是你。
当局、民意、执法与舆论裹挟在一起,最终受伤的往往不是掌权者,而是那些普通的、努力生活的海外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