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APP下载
合作
商城
签到
葛紅亮:戰後南海秩序是如何被破壞的?
2025-8-30 02:37
菲律宾商报
1023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80年前,中國政府根據《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所作出的明確規定,收復南海諸島,恢復中國對南海諸島主權。這一南海秩序是戰後國際秩序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且長時間得到國際社會認可。然而,當下南海局勢波瀾不斷,中國擁有南海諸島主權的事實被部分國際輿論所攪渾,二戰後確立的南海秩序正在遭致破壞。

戰後南海秩序及其國際效力

《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國際法文件是戰後國際秩序的重要基石,同時也是確立戰後南海秩序的關鍵依據。

1946年11月至12月,中國廣東省政府受命組織力量,圓滿完成南下接收被日軍侵佔西沙群島與南沙群島的任務,並在島嶼上重立碑石、測繪島圖、踏勘資源、舉行接收儀式,向全世界宣告中國恢復對西沙、南沙群島的領土主權。

1947年,《南海諸島位置圖》及《南海諸島新舊名稱對照表》的公佈,使中國的南海主張進一步確定。1948年,中國政府將標繪有11條南海斷續線的《南海諸島位置圖》作為附圖收入進公開發行的《中華民國行政區域圖》中,明確向國際社會宣佈了中國對南海諸島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權、管轄權範圍。就此,戰後南海秩序成形並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

史料證明,二戰後美國、蘇聯等主要大國和國際社會廣泛認可戰後中國對南海諸島恢復行使主權及由此確立的戰後南海秩序。

美國不僅支持中國軍政人員赴西沙和南沙群島舉行接收儀式,還在相當長時間內通過外交詢問、申請測量、通報航行飛越計劃等方式,顯示了其承認中國對南沙群島主權的立場。美國出版的地圖和書籍,如1961年版《哥倫比亞利平科特世界地名辭典》、1963年版《威爾德麥克各國百科全書》、1971年版《世界各國區劃百科全書》,均確認中國對南海諸島的主權。

蘇聯1952年編製的《中南半島和印度尼西亞圖》中,東沙群島、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的名稱全部使用中文發音的音譯,並用括號標注了“中國”的縮寫。

1952年,由時任日本外務大臣岡崎勝男親筆簽字推薦的《標準世界地圖集》第15圖《東南亞圖》明確把西沙、南沙群島及東沙、中沙群島全部標繪屬於中國。1972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日本國政府聯合聲明》中,日本重申堅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條規定,再次確認了南海諸島屬於中國的事實。南海周邊國家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在中國南海斷續線確立後,也長期未對此予以抗議或者對該線表示任何異議。同時期,中國對南海諸島的主權也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組織的普遍承認。

戰後南海秩序遭致長期破壞

戰後南海秩序遭致破壞是一個長期的牽涉國際法、國際政治、能源等諸多複雜影響因素的過程。

戰後美國為首的“海洋圈地”運動及由此形成的大國海洋霸權主義,形成了對戰後南海秩序的第一輪破壞。1945年9月28日,美國時任總統杜魯門發表《大陸架公告》,主張美國“對鄰接其海岸公海下大陸架海底和海床的天然資源擁有管轄權和控制權”。同時,美國還提出了“專屬經濟區”的主張。

隨著各國相關海洋劃界主張的提出,向海洋擴大主權和管轄權構成了新一輪的“海洋圈地”(Ocean Enclosure)運動。于此背景下,以1958年第一次聯合國海洋法會議在日內瓦通過的《領海和毗連區公約》《公海公約》《捕魚與養護公海生物資源公約》《大陸架公約》四個公約為基礎,形成了這一時期總體上反映和維護傳統海洋大國要求和利益的國際海洋秩序。

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南海油氣資源的勘探發現,及同時期聯合國海洋法會議與《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醞釀,菲律濱等南海沿岸國家紛紛援引大陸架、領海等制度提出南海主權權利主張。這是當代南海爭端的由來,也是戰後南海秩序遭致的一次嚴重、實質性破壞。

菲律濱等南海聲索國有意過度解釋《公約》有關規定,或以海洋管轄權為基礎主張中國南沙群島部分島礁主權,或以其非法佔領的島礁為基礎進一步主張領海、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例如,菲律濱在1978 年6 月11 日以一紙總統法令就把南沙群島的33 個島、礁、沙、洲,面積達64976 平方海裡的海域劃歸其單方面設立的所謂“卡拉延群島”,聲稱為“菲律濱領土的一部分,並對其實施行政管理”。從20世紀70年代到1999年,菲律濱、越南等聲索國不斷在南海擴大非法侵佔。

冷戰結束以後,特別是2009年以來,國際形勢的變化讓當代南海爭端不再是一個純粹的領土和海洋權益之爭,而逐步演化成為一個地區國際安全熱點和大國戰略競爭的前沿,戰後南海秩序在此背景下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破壞。

一來,美國、日本等域外大國南海立場呈現明顯反轉。以美國為例,自克林頓政府到特朗普政府,美國的南海政策已經經歷了介入、深度介入到戰略性介入的轉變,主張“航行自由”“飛越自由”和為菲律濱等南海聲索國站台撐腰已成為美國政要南海言論的主要內容。南海由此成為大國戰略競爭,尤其是軍事博弈和海洋秩序鬥爭的前沿。二來,以2013年菲律濱提起的“南海仲裁案”及2016年出台的非法“裁決”為工具,美國支持菲律濱進一步將矛頭指向中國南海主張和持續破壞戰後南海秩序,而這對其他南海聲索國也帶來了影響,部分國家不斷以侵權行為來為“裁決”背書或利用“裁決”進一步強化非法侵佔與權利主張。

眾所周知,南海斷續線主張及其相關官方地圖的對外公佈是戰後南海秩序的具體體現。在時間上,這比《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正式生效早了近半個世紀,比日內瓦會議通過的四個公約也要早了十多年。但由于受國際法、國際政治、能源等多重因素的影響,戰後南海秩序卻遭致了長期破壞,南海也日益成為國際變局與周邊格局深度聯動的關鍵支點。

如今,中國與東盟國家正在全面有效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的基礎上就“南海行為準則”展開磋商,這是南海沿岸國致力于構建合作與安全的南海秩序的共同努力。但需要指出的是,中國對南海諸島的主權和在南海的相關海洋權益,以及二戰後所確立的南海秩序,是當下討論南海爭端解決方案的前提和基礎,必須得到完全尊重和維護。

(作者:葛紅亮,廣西民族大學東盟學院副院長、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南海研究專家委員會”特邀研究員)

社区好帖更多帖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