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驻韩国、美国特约记者 黎枳银 冯亚仁 环球时报记者 倪浩】编者的话:作为韩国第四大出口行业的石化产业,正遭遇近年来最严峻的“寒冬”。韩国“石化四巨头”——乐天化学、LG化学、韩华解决方案、锦湖石化2025年上半年均陷入巨额亏损。韩国新政府6月上任后将石化行业列为重点整顿对象,要求企业“结构性瘦身”自保。在这个关乎行业存亡的紧要关头,韩企改革却裹足不前,任由危机层层扩散。与此同时,美国石油巨头雪佛龙突然高调宣布加码对韩投资,被舆论质疑是在产业低谷中“低位切入”,意在进一步掌控韩国的支柱产业。
“炼油强国的崩塌边缘”
韩国石化与炼油体系近年来全面承压。韩国央行10日发布的《2025年第二季度企业经营分析》报告显示,受制造业整体疲软拖累,石化行业销售额同比下降7.8%,自2024年三季度以来已连续四个季度负增长。据韩国《朝鲜日报》9日报道,韩国的“石化四巨头”2024年由盈转亏8784亿韩元(1000韩元约合5.1元人民币),2025年上半年再亏近5000亿韩元,全年亏损或进一步扩大。《朝鲜日报》称,石油炼制工业是韩国继半导体、汽车和通用机械之后的第四大出口行业,但如今的韩国处于“炼油强国的崩塌边缘”。
韩国石化行业的生存危机根源在于其高度依赖进口石脑油裂解装置。随着国际油价高企,高度依赖进口、出口的韩石化产业成本劣势加速暴露。据韩联社报道,2025年上半年,韩国主要石化企业平均销售成本率高达98.6%,较2021年的87.6%大幅攀升,部分企业甚至突破100%,意味着营收已无法覆盖生产成本。HD现代化学上半年成本率达到107.3%,韩国、法国合资的韩华—道达尔能源为103.7%,SK Geo Centric为101%,均陷入全面亏损。与此同时,电价飙升进一步推高负担。今年以来,韩国工业用电价格较2022年第一季度上涨近65%,目前在石化行业生产成本中占比高达六成。受此双重冲击,韩国10家主要石化企业今年上半年合计赤字逾1.8万亿韩元。
与此同时,重要的石化产品——乙烯的产品售价与原料成本的差额也不足以维持盈利。乙烯作为基础化工原料,盈亏平衡点通常在每吨300美元,但今年第二季度仅为220美元,远低于警戒线。韩国石化产业长期依赖“石脑油裂解—乙烯出口”的商业模式,在国际原料价格上涨与中东、中国持续扩产的双重夹击下已难以为继,盈利空间被不断压缩。更令韩企经营状况雪上加霜的是,美国总统特朗普在2025年执政后,国际能源贸易环境恶化。据韩国石化企业GS加德士的“能源专栏”分析,美国高关税政策叠加中美贸易摩擦,正重塑全球基础化学产业格局,使出口依赖型的韩国面临更大不确定性。
韩石化业深陷困局的同时,炼油业同样难逃周期性低迷。韩国四大炼油公司的主要业务2022年尚获利10.4万亿韩元,2024年转亏1904亿韩元,2025年上半年亏损已超过1.5万亿韩元。韩国炼油业的传统优势正在快速削弱。成品油需求放缓、电动车渗透加快以及电价飙升,令行业盈利能力持续下降。
韩国自1960年起发展炼油工业,上世纪90年代规模快速扩张。截至2024年,韩国日均炼油产能约336万桶,位居全球第五、亚洲第三,单体装置产能居世界前列。长期以来,该行业依赖“规模化投资+装置高端化”来摊薄成本,但在全球需求疲软背景下,这一模式难以为继。
《朝鲜日报》报道称,近年来,中东地区国家和中国持续扩建炼化装置。印度的炼油能力也在过去十年间增长85%,2024年日均产能达517万桶,并计划在2028年前进一步扩充。在“边际价格制定权外溢”的格局下,韩国出口导向型炼化体系的报价与负荷调节空间被大幅压缩。
目前,行业困境已经波及韩国地方经济。韩国的石化和炼油产能主要集中在蔚山、大山、丽水等地。以全罗南道丽水产业园区为例,相关就业占当地制造业的67.4%,创造的附加值占比高达96.3%。一旦低迷长期化,地方财政和社会稳定将首当其冲。当地政府呼吁中央出台定向补贴政策,以防止就业“断崖式下滑”。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特聘研究员项昊宇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作为韩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石化行业所面临的危机正在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投资减少,一定程度上拖累了韩国的整体经济。石化行业产业链涉及大量的从业人员,其困境还会进一步加剧就业压力。“近期韩国石化产业的危机是韩国制造业被新兴国家追赶的又一个缩影。”项昊宇表示,韩国石化行业因成本劣势难以与新兴市场国家竞争,市场份额不断被压缩。在其他领域如消费电子、汽车等行业,韩国的企业也同样面临新兴国家的挑战。例如韩系汽车在中国市场份额的下滑,韩妆在中国失势等,都反映出韩国制造业整体优势在减弱。
业内“同床异梦”,决策受制于外资
为推动行业自救,韩国政府提出三大重组目标:削减过剩产能与设施、转向高附加值产品、改善企业财务状况,尽量降低对就业和地方经济的冲击。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上月推动国内10家主要石化企业签署自律协约,争取在年内削减全国乙烯产能的1/4(约370万吨)。然而,业界反应并不积极。韩国《中央日报》报道称,接受调查的10家石化企业中,真正考虑停产的不足半数。部分公司即便累计亏损严重也宁愿维持现状。韩国业内人士直言,如今已到“关停或合并”的生死关头,但很多企业难以自行下定决心。
更关键的是,不少韩国石化龙头是合资企业,外资股东持股比例高,导致难以就重大决策迅速达成统一。GS加德士(雪佛龙持股50%)、韩华—道达尔能源(法国道达尔合资)因股东复杂而难以达成决议;S-Oil则在沙特阿美控股下逆势扩张,加剧了业界分歧。丽水石脑油裂解中心NCC(韩华与DL合资)甚至因股东矛盾一度传出“违约危机”,暴露出“国家命脉产业”在合资模式下的治理难题。韩国三逸会计事务所合伙人崔章允表示,行业结构调整拼的是速度和现金流,仅靠企业自律远远不够,政府必须出台更强力的补助措施和制度配套。
在外资股东制衡、企业自救意愿不足的情况下,政府若仍寄希望于“企业自律”,势必加剧重组的迟缓。韩国《文化日报》评论称,政府依赖企业自律,必然在利益协调、价格谈判和股权安排上耗费时间与成本。相比之下,中国正逐步淘汰小规模的、老旧的石化产能,日本则以法律和行政命令推动石化行业整合,两国的政府主导型改革明显快于韩国。业内担心,若韩政府、企业和地方社会不能形成合力,韩企在全球竞争中将因改革速度落后而长期受制。
美资加码,“输血”还是掌控?
在韩国石化产业脆弱性加速暴露之际,美国石油巨头雪佛龙突然宣布“在韩国炼油与石化领域进行大规模投资”。据路透社9日报道,雪佛龙高管在新加坡亚太石油大会上谈及全球业务布局时透露,计划在韩国进行“大规模投资”,重点聚焦于炼油和石化领域。业界指出,这与韩国政府鼓励高端化升级改造、发展生物燃料等新兴赛道的政策方向存在交集。从企业层面看,雪佛龙通过持股50%的GS加德士加码投资,有望在低景气周期为行业带来资金与工艺的“稳定器”。但舆论担忧,此举或将改变合资公司的治理权和资本分配权,强化对韩国支柱产业的掌控。
据韩国《绿色经济新闻》披露,LG化学考虑将其位于丽水的年产200万吨石脑油裂解装置出售给GS加德士,并通过合资公司共同运营。若与GS加德士现有90万吨混合原料裂解装置和物流设施结合,预计可立即产生协同效应。但由于雪佛龙为大股东,业界普遍担心,美资可能在此时“低位切入”韩国石化产业,在其重组过程中进一步扩大影响力。
在这种困境下,GS加德士自身的财务恶化更令外界担忧。韩国金融监督院数据显示,该公司2025年第二季度营业亏损2575亿韩元,上半年累计亏损1414亿韩元。其营业利润自2022年的3.9795万亿韩元骤减至2024年的5480亿韩元,三年间缩水逾八成。受此影响,其向母公司GS能源支付的股息同比减少逾九成,拖累GS集团整体分红。过去被视为“下蛋鸡”的GS加德士,如今也在“失血”,更使雪佛龙的投资动机备受关注。
LG化学相关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韩国石化与炼油行业正承受“供应过剩—成本上升—需求减弱”的三重挤压,结构调整已成必选项。不过,雪佛龙的投资究竟是雪中送炭式的“输血”,还是强化美资掌控的“深度插手”仍有待观察。
项昊宇分析称,雪佛龙计划在韩加大投资有着多重目的,一方面看中韩国虽面临行业危机,但仍有一定的市场和产业基础。通过投资,可获取更多市场份额,扩大自身业务版图;另一方面,雪佛龙此时的扩张计划能够借助韩国政府的政策支持,以较低成本实现。从战略层面看,美资入局可能控制关键生产环节和市场,使韩国在石化产业上对美依赖加深,或导致韩国在产业发展上失去自主权,利润大量外流。石化产业是韩国制造业供应链的关键环节,美资控制石化行业后,可能影响到半导体、钢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触及韩国经济的“根基”。
韩国舆论普遍认为,未来走向取决于政府能否拿出更强力的补助措施和制度配套。韩国朝野议员近期联手推动《石油化学产业特别法》,拟通过财政支持和监管特例为产业重组提供制度保障。执政党共同民主党党首郑清来也表态将全力推动石化产业升级。韩国业内关注,这一举措能否成为打破僵局、推动产业重组的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