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黄建平教育发展基金”捐赠仪式在兰州大学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黄建平将所获2024年度甘肃省科技功臣奖100万元奖金全额捐赠给学校,设立“黄建平教育发展基金”,用于奖励扎根西部的青年科研人员。
“在西北做科研的这批年轻人代表着未来的希望,也承载着这片土地发展的潜力。”黄建平希望,能够借此机会传递一份支持,也表达一种信念,科研不只是为了个人,更是为了脚下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
黄建平是兰州大学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获评2024年度甘肃省科技功臣奖,202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等。
据悉,“黄建平教育发展基金”项目每年计划投入8万元,下设两个奖项:
5万元用于设立“飞天创新奖”,每年评选5名在兰州大学从事大气环境领域研究的优秀青年教师或博士后研究人员,每人奖励1万元;
3万元用于设立“大气学子奖”,每年评选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在读的5名本科生和5名研究生,每人奖励3000元。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注意到
今年8月,黄建平院士
在《光明日报》发文
讲述自己“做学问”的经历。
以下为节选:
2002年12月,我收到恩师丑纪范院士寄来的贺卡,贺卡随附了一封长达6页的书信。信中详述国内大气学科的发展状况,殷切希望我以国家需求为己任,回到母校兰州大学筹建大气科学学院。
彼时,我已在美国工作10年。面对恩师的召唤,我毫不犹豫答应了。我愿意回到祖国、回到西部,贡献平生所学,实现人生价值。
……
大气科学是一门奇妙的学科,主要描述风云变化过程,涉及自然科学诸多领域。作为研究者,我们需要对气象变化进行预测,截至目前,这一领域还有很多暂时无法解决的难题。这驱动着我每天早起阅读前沿文献,不断思考、探索。
20多年间,我带着学生徒步荒漠、攀登高原、穿越冰川,在野外搭帐篷、在农家睡土炕,亲历“北风卷地白草折”的肃杀,也感受“大漠风尘日色昏”的苍茫。我们在荒漠中埋头苦干,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
我们自主研发了生物气溶胶激光雷达,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少数几个可以自主研发生物气溶胶激光雷达的国家;
我们在北方7个省区近150个站点采集2100多个积雪样品,构建观测数据集,填补了我国积雪中黑碳气溶胶观测研究的空白;
我们在干旱气候预测中结合历史气候演变数据,提出了动力—统计相结合的半干旱气候变化预测方法,在国际上开创了气候预测的新方法和荒漠化评估的新途径。
……
2017年,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入选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学科,这正是由我们的治学信念结出的硕果,也是对我们治学之路的重要肯定。
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一处公路旁,有一行巨幅标语,写着“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我很喜欢这句话,我常跟学生讲,我们的成果怎么可能不是世界一流呢?我们一定是一流的!因为我们把学问做在西北大漠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作为气象科学研究者,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延长预报时效,更早对灾害性天气提出预警。目前,我的团队正在构建一个生态安全大模型,致力于生态安全理念推广,呼吁共同保护人类家园。同时,我们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荒漠化治理,联合各方力量共同促进全球气候治理。
现在团队里的一批年轻学者纷纷成长起来,我常对他们说,人生很短暂,能干成一件事不容易,一定要瞄准一个目标,以钉钉子的精神坚持下去。因为,正是靠着这种信念,我们扎根西北,把地理劣势转化为科研优势,脚踏实地朝着“创建一流学科、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的目标坚定前行。
中国青年报 整理:张小松 综合:兰州发布、科技日报、光明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