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APP下载
合作
商城
签到
免签扩容叠加“超级黄金周”,新老游客讲述“China Travel”新体验
2025-9-28 07:10
环球报
1082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编者的话:今年中秋与国庆“双节叠加”,形成八天“超级黄金周”。多家旅游机构预测,中国旅游市场在此期间将迎来新一波增长。自2023年11月中国扩大72/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适用国家范围以来,“China Travel”成为一股趋势。在国内外社交平台上,“来华旅游攻略”“赴华购物清单”等成为热门搜索关键词。不断优化的入境政策为全球游客赴华提供了更多便利。“China Travel”的热度不仅延续至今,更出现许多新趋势。传统旅游模式逐渐升级,“小城游”“科技游”成为亮点。随着“超级黄金周”的到来,今年中国旅游市场将迎来哪些国家的游客?他们又有哪些旅游消费新倾向?《环球时报》记者对此展开采访。

免签入境外国人数同比上升52.1%

国庆中秋双节将至,在景德镇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来自澳大利亚、尼泊尔等国家的游客在此感受陶瓷文化,不少外国游客还亲身体验制瓷过程。“我特地飞了7000多公里,来到瓷都景德镇——这座承载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的城市。”来自澳大利亚的游客Corey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旅行经历,并在评论区回复说:“我已经建议我的妹妹和妹夫带着他们的女儿去参观,因为这座城市有很多适合儿童的活动。”

伴随着中国免签“朋友圈”持续扩大,越来越多像Corey一样的外国游客来中国深度旅行。国家移民管理局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1至8月,全国边检机关累计查验出入境人员4.6亿人次,其中外国人5126.8万人次,同比上升27.8%,免签入境外国人1589万人次,同比上升52.1%。

携程近日发布的2025国庆旅游趋势显示,“黄金周”假期,入境游市场表现出活跃态势,热门客源国包括韩国、日本、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英国、印度尼西亚、美国、俄罗斯和澳大利亚等。另据国内旅游平台去哪儿旅行数据,外国游客在国庆期间预订已覆盖国内近百个城市,其中上海、北京、广州、成都、深圳、杭州、厦门、青岛、沈阳和昆明是最受外国朋友欢迎TOP10目的地;外国游客机票预订增幅TOP10的城市分别为:合肥、泉州、贵阳、威海、呼和浩特、长春、太原、乌鲁木齐、南昌、沈阳。从客源地来看,国庆期间入境外国游客增幅最高的TOP10国家分别为: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西班牙、匈牙利、沙特阿拉伯、缅甸、韩国、加拿大、英国、新加坡。航空数据同样也能看出“黄金周”入境游的火热情况。航空数据分析机构航旅纵横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17日,出入境航线机票预订量超140万张,日均机票预订量较去年同期增长约16%;入境航线机票预订量超74万张,日均机票预订量较去年同期增长约16%。

值得关注的是,于9月15日开始实施的对俄免签政策提振了俄罗斯游客来华热情。在携程公布的“最受俄罗斯游客欢迎的十大中国城市及其亮点”榜单中,北京、三亚、上海、广州、哈尔滨、成都、深圳、西安、张家界、杭州入选。伴随着入境游火热,这些城市也推出相关服务。张家界相关工作人员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外国游客增长显著,‘十一’黄金周,我们主要是做好旅游接待服务,针对外国游客,我们专门在景区内推出了多语种的医疗服务以保障安全。”

“中国不仅是历史的,更是未来的”

马克西姆·鲁辛是俄罗斯一家电商企业的业务主管,曾多次到中国旅行、出差或者陪同家人一起旅游。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以往去中国需提前申办签证,需要花费一定时间。中国有关免签政策对俄民众是一大利好。他将于9月底至10月中旬前往中国浙江等地旅行,首次体验免签入境。“这次旅行时间也同中国的‘十一’黄金周重合,正好可以感受中国中秋国庆双节的氛围,感受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的特色文化魅力。”

据俄罗斯第一频道电视台报道,9月15日中国对俄罗斯试行免签政策首日,俄旅客图卢本斯卡娅就自俄符拉迪沃斯托克乘机抵达上海,成为首批享受免签政策入境的俄旅客之一。她是一名高校教师,此行陪同一批俄学生来中国高校交流访问并计划在中国旅游。她表示,免签政策给俄旅客带来诸多便利,此次免签通关入境的整个过程非常顺畅。她以往多前往上海等大城市出差和观光旅行,此次还将去往西安等地旅行,深度体验中国不同地域的风貌。

“中国和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哈立德,一位来自沙特利雅得的年轻商人,一边欣赏着上海陆家嘴的夜景一边说。“欧美国家的游客可能更关注长城和熊猫,但让我最感亲切的是西安。这让我想起了古老的丝绸之路,我们的祖先在千百年前就已相识。”

哈立德认为,与欧美游客追求的“异域风情”不同,他更欣赏中国秩序井然的现代化与对传统的尊重。“这里的商场和机场设施世界一流,更难得的是,穆斯林在这里可以方便地找到清真餐厅。广州的‘小北’一带,阿拉伯风味的餐馆和商店让我备感亲切。中国不仅是历史的,更是未来的,这种平衡令人赞叹。”

来自阿曼苏哈尔的退休中学教师易卜拉欣,则对中国的山水和历史深度着迷。“我最向往的是福建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有古老的清净寺和伊斯兰历史文化陈列馆,见证了阿曼航海家与中国商人贸易往来的历史。“看到那些石刻,我感觉触摸到了共同的历史。”

此外,易卜拉欣还对云南和新疆表现出浓厚兴趣。“欧美游客或许将它们视为‘秘境’,但对我们而言,这些地方的多民族共处、多民族文化交融,更具有深刻的共鸣。在喀什的老城,那种充满生命力的市集文化,让我想起了我们国家的传统市场。”

不难看出,与大多数欧美游客常从“东方奇观”视角出发不同,沙特与阿曼等阿拉伯国家部分游客到中国旅游不仅寻找风景,更在寻找历史的回响与文化的连接点——尤其是丝绸之路的陆上与海上遗迹。同时,他们对中国现代化成就的观察,也常带着发展中国家之间相互借鉴的务实眼光。

随着免签政策的扩容,中国的风土人情也在不断吸引入境游的“回头客”。第四次来中国的德国游客汉娜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相比前三次打卡的经典目的地,这一次,她特意避开热门路线,把目光投向了更小众的城市。出发前,她偶然在TikTok上看到一条介绍青岛德式建筑的视频,便毫不犹豫把这座海滨城市设为第一站。

抵达青岛时,正赶上暑假,八大关景区里满是游客,但这丝毫没影响汉娜的兴致。她在海边的老房子前拍照,还特意去了青岛啤酒博物馆。在博物馆里,她了解到青岛啤酒的德国渊源,尝了刚酿好的鲜啤,笑着说:“德国的啤酒也很有名,这次在青岛尝到本地啤酒,感觉很奇妙。”

从青岛出发,汉娜一路向西,抵达了心心念念的重庆。这一次最让她难忘的,是穿汉服拍写真的经历。“我约了一家摄影工作室,化妆师给我盘发、上妆,穿上汉服的那一刻,我好像穿越了。摄影师很专业,拍出来的照片特别美,我把照片发在Instagram上,好多朋友问我穿汉服拍照是什么体验、花了多久之类的问题,我都一一回复了她们”。不过,她也有小小的遗憾——在湖南芙蓉镇看到当地姑娘穿的银饰服饰时,因为时间仓促没能体验,“下次去,我一定要穿一次满是银饰的苗族衣服,听着银饰叮当响的声音逛古镇。”

长沙的旅程,给了汉娜另一种惊喜,让她体验了一把中国的酒吧氛围。“我提前在网上订了卡座,到了之后才发现,这里和德国的夜店完全不一样——有歌手驻唱,有舞者表演,还有喝酒游戏,所有人都很热情,我很快就和身边的人玩到了一起。”她笑着说,自己第一次玩“猜拳喝酒”,输了好几次,却笑得停不下来,“那种热闹又亲切的体验,是在德国很难感受到的。”此外,她还在长沙做了按摩,去了小红书上推荐的“女生必打卡”景点,“每一件小事都很有趣,让我觉得长沙是一座很有活力的城市。”

“下次去中国,我想去云南,听说那有雪山、洱海,还有很多少数民族的村寨。”她笑着说,自己已经开始期待第五次中国之旅,“中国有太多好玩的地方,太多温暖的人,每一次来,都能发现新的惊喜,我想一直探索下去。”

外国人的中国旅行“通关攻略”

从支付、通信到语言沟通,再到离境退税,中国正通过一系列便利化措施提升外国游客的旅行体验。许多外国游客对《环球时报》表示,中国的现代化程度和服务便利性远超预期。

“真的太方便了!”第四次来华旅行的德国游客汉娜,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毫不掩饰对中国旅行体验的认可。在支付环节,汉娜分享了自己的亲测心得:“去中国旅行不能临时决定,一定要提前准备,提前一两周绑定信用卡就足够。”她以自身经历举例,打开微信或支付宝的“钱包”页面,选择“添加银行卡”,进入身份信息填写和绑定外卡流程,按照提示完成操作即可开通。

在来之前,许多外国游客会在小红书上做好攻略。社交媒体上的外国网友表示,通过小红书内嵌的翻译功能,可以获取更多关于旅行目的地的信息,还能实时跟许多去过的游客进行分享讨论。其中一位分享称,通过小红书,他找到很多其他人分享过的好用App,可以帮助他在中国更好地旅行。例如,如果想寻找地道的中国餐厅,可以通过大众点评等来寻找附近评价比较好的餐厅。

尽管有些国际旅客提到,很多中国App尚未更新支持英文的版本。不过,在社交媒体上,许多外国游客称,他们已经发现,在微信中搜索这些App的小程序,通过微信来切换语言,一样可以达到目的。

“通信也很顺畅。”汉娜透露,抵达中国后,她在上海机场凭护照直接办理了本地电话卡,“根据我之前的经验,有个中国手机号,不管是订票,还是用微信生成二维码,都方便很多。” 阿曼游客易卜拉欣也向《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他在中国旅行期间发现,中国旅游的软硬件设施都非常友好,比如网络比阿曼的快多了,尤其是中国的5G太快了,完全出乎他的想象。此外,语言沟通方面,作为使用阿拉伯语的游客,“在新疆等地旅游时,还有阿拉伯语翻译,让人感到十分温馨。”

汉娜分享称,自己的体验既有“小麻烦”,也充满“暖心弥补”。她坦言,在长沙、武汉等旅行城市,餐厅扫码点单时,大部分菜单没有双语翻译,但景区和餐饮从业者的耐心服务,很快化解了这份不便。“大家都很有耐心,服务员一看到我有需要,就会马上拿出手机想办法交流,还会更频繁地来问‘需要帮忙吗?’”在成都一家特色火锅店,店员特意为她讲解菌汤的煮制要点,“有些菌类没煮够时间可能有毒,他们会一遍遍说明每种菌的安全煮制时长,甚至用计时器帮我把控时间。”

“来华只为一睹‘赛博朋克’的未来”

“从无人机到机器人:外国游客来华只为一睹‘赛博朋克’的未来。”香港《南华早报》日前以此为题报道称,8月初,当旅居香港的法国人马克·盖扬去上海旅游时,最吸引他的不是这座城市的装饰艺术风格建筑,而是它的无人驾驶出租车和酒店送餐机器人。他说:“这令人印象深刻——中国看起来很有未来感。似乎所有外国人都有同样的反应,许多人在网上分享内容,我也一样。”报道称,这种情况变得越来越普遍——外国游客专门飞到中国,去探寻先进的科技和城市景观。

外国游客赴华旅游形式及偏好正在发生改变。曾经,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往往选择一线城市或是西安等历史底蕴深厚的城市,购买的纪念品多是大熊猫玩偶、茶叶、丝绸等传统商品。如今,外国游客不仅选择深度探寻一些“个性化”小城,购买的纪念品也拓展为新潮的科技产品、非遗手作等。

来自埃塞俄比亚的凯达尔9月游览了北京、岳阳等城市,岳阳楼的古韵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之前并不了解岳阳这座城市,但洞庭湖的美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为留住这份美好记忆,凯达尔购买了好几样岳阳楼的文创产品。回国前,凯达尔还前往北京秀水街等地购买了中国本土品牌服装以及富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纪念品。“中国服装设计很好,品质也好。朋友得知我来中国旅游,都提前列好购买清单发给我,让我帮忙代购。”

义乌宏盛玩具负责人孙丽娟最近注意到,来自中亚五国和中东地区的顾客明显增多。她观察到,许多来浙江旅游或采购其他商品的进口商,都会顺道来玩具区逛一逛,其中不少人想为孩子挑选礼物。孙丽娟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常有客人指着样品询问:“这个能不能卖给我?我的孩子一定会喜欢。”这类顾客大多不是批发商,而是首次来义乌的游客。但由于店里的新品大多只有首版样品,仅此一件,往往无法零售。“其实每次客人这样问的时候,我心里还挺自豪的,这证明我们的产品很受客人认可,他们愿意买回去给孩子当礼物。”

在孙丽娟看来,批发生意好,证明产品价格有优势。零售的客人主动选购、甚至愿意买给孩子作礼物,那看中的就是款式设计和品质了。“来自不同国家的客人都能看中我们的产品,这进一步证明我们的设计符合他们的审美和喜好。”她补充道。

另一位从事袜业生意的义乌老板娘也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很多来自非洲和拉美国家的外国游客愿意购买我们的袜子和旁边商户的服装,而且每次都会选购很多。”

在北京秀水街经营新疆艾德莱斯绸店铺的穆拉提·图尔荪托合提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近期店内俄罗斯、西班牙、印尼等国家的顾客明显增多。许多顾客首先被艾德莱斯绸绚丽的色彩吸引,在得知它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更是饶有兴致地深入了解,并纷纷选购作为赠送亲友或自留的纪念品。

“散客化、年轻化、下沉化是当下入境游市场的几大显著特点。”国际山地旅游联盟专家王笑宇向《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很多外国游客,尤其是年轻人通过社交媒体了解到一些之前不了解的中国旅游目的地。他们的消费方式也更具烟火气,接近社区文化生活,比如逛北京胡同、上海菜市场等;还有一个趋势就是体验性增强,比如高铁、无人机送货等高科技很受关注,不少外国游客还会去合肥、北京亦庄参观自动化工厂,观看自动驾驶测试等。王笑宇称,相较于法国、日本等国家旅游业在GDP中的占比,中国的入境游未来还有较大发展空间。

【环球时报记者 丁雅栀 马梦阳 环球时报驻埃及、俄罗斯特派记者 黄培昭 肖新新】

社区好帖更多帖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