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APP下载
合作
商城
签到
校馆弦歌丨走进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 传承信仰力量
2025-10-6 16:05
环球报
264

文脉赓续,弦歌不辍。今天的《校馆弦歌》系列报道,我们一起走进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这里不仅是复旦人的精神灯塔,更是一代代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汲取奋进力量的重要阵地。

每年,复旦大学新生们入学的第一堂课,都会来到《共产党宣言》展示馆,这里曾是《共产党宣言》第一个完整中译本的译者,也是复旦大学老校长陈望道的旧居。

在展馆一楼,陈列着1920年出版的首版《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第一份面向工人的马克思主义刊物《劳动界》等珍贵展品。一百多年前,陈望道在翻译《共产党宣言》时,由于太过专注,在吃粽子时竟然错把墨汁当红糖蘸。结果母亲发现,奋笔疾书的儿子,嘴上全是墨水,自己却浑然不觉,还笑着说,可甜了。如今,“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故事被画成了一幅作品,悬挂在展馆中央,指引着参观者追溯信仰之源,感悟真理力量。

复旦大学学生 温鑫:这样一个简陋的书桌,去想象陈望道先生他当时翻译宣言的时候是怎样一种场景,这背后是怎样一种精神力量?就是当一个人他全身心的投入这种崇高的事业当中的时候,物质条件的艰苦反而被超越了,这种甜是信仰的甜,是使命的甜。

时间回到1920年春天,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家、语言学家陈望道悄悄回到浙江义乌分水塘老家,为了早日完成《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工作,陈望道在老宅的一间柴房里,用两条板凳、一块门板搭成一张简陋的书桌,白天翻译,晚上就睡在这个门板上,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完成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的全部中文翻译。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周晔:实际上翻译《共产党宣言》本身是非常艰难的,望道先生用了比平时译书五倍的功夫,把《共产党宣言》翻译了出来。在解放之后,也有人问他当时翻译《共产党宣言》这么艰难,还有危险,为什么还要去翻译?陈望道说因为我信仰马克思主义。

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出版,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史上的一件大事,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复旦大学望道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走近陈望道》作者 谈思嘉:在上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在全中国的影响力是最大的,重印了将近20多遍。在《共产党宣言》的影响之下,一大批有志青年树立起对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纷纷选择走上革命道路,投身民族解放振兴事业。

翻译《共产党宣言》之后,陈望道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他先后在安徽大学、广西大学等多所高校任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复旦大学的第一任校长。展馆的二楼,是陈望道的起居室和书房,也是86岁陈振新曾经居住的地方。每次来到这里,陈振新都会在一封父亲手写的留言前,静默良久。这是1976年6月,陈望道给儿子儿媳的最后嘱托,他勉励在复旦教书的儿子要不断进步,一辈子为党勤奋工作。

陈望道之子 陈振新:父亲他自己就是一辈子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奋斗,就像他自己所说的,我活着一天就为党工作一天。他说希望你们努力工作,为党工作。有一句话叫青年强,则国家强,功成不必在我,功成一定有我。这种精神实际上就是为我们民族复兴担当起这个重任。民族复兴要靠你们这些年轻人。

这份嘱托,也是一位革命前辈、老校长对年轻学子们的深情寄望。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从2018年开馆,就组建了党员志愿服务队,由全校师生自愿加入,承担讲解工作,服务队取名“星火”,寓意队员们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每个人都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火种。因为这支“星火”队,宣言馆真正成了“永远不下课的课堂”和“永远打开的教科书”。七年来,“星火”队还走进上海中小学,引导青少年学习传承红色精神。

“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队员 陈正阳:在讲解过程当中都会获得思考,有观众会问说当时陈望道翻译宣言时多少岁,我回答说当时他只有29岁。100多年前的90后00后这一批有志青年经历了这样艰辛的探索,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我们当下年轻人也要树立起为国家强盛的一个理想和坚定不移的信仰,要更有锋芒和锐气,拿出时不我待的勇气投身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服务国之所需。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老校长陈望道在20世纪50年代给复旦毕业生写下的题词。如今,一批批复旦毕业的青年们接过接力棒,走出书斋,奔向更广阔的天地,以信仰为旗,以实干为桨,在奔跑中绽放青春风采。

上饶市余干县三塘乡赤岗村书记助理 复旦大学毕业生 盛言宜:对于信仰的追求,对于真理的探索,让我们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定力,保持初心。基层给了我们干事创业施展才华的平台,我们要把知识、技术、理念,真真正正的用在老百姓需要的地方,为红色文化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总台央视记者 潘虹旭 韩冰 王殿甲 洪臻妍 杨萍)

社区好帖更多帖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