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APP下载
合作
商城
签到
吉普尼上的菲律濱
2025-10-9 01:48
菲律宾商报
641

新華社記者 聶曉陽

在菲律濱首都馬尼拉街頭,吉普尼是最具代表性的平民交通工具。擁堵的道路上,鍍鉻的車身在陽光下閃爍,彩繪鮮豔,發動機轟鳴,黑色尾氣瀰漫。

在馬尼拉這個尚未形成完善地鐵網絡的城市,吉普尼憑藉低廉票價和靈活路線,成為數百萬勞動者賴以通勤的工具。它們通常車身塗裝五彩斑斕,被許多人當作一座流動的藝術館:有人畫上NBA球星喬丹、科比,也有人寫下家鄉村莊的名字。

有菲律濱學者形容說,吉普尼不僅是一輛車,也是一種表達方式,它承載的不只是身體的移動,更是信仰、幽默與身份認同的展示。也有人形容吉普尼代表了“嬉鬧中的堅持”——象徵著在混亂里保持運轉的頑強。

文化層面上,吉普尼更是承載著複雜的情感。它不僅是許多菲律濱人的童年記憶——上學、上班、返鄉必乘的交通工具,也是許多司機家庭唯一的生計來源。

吉普尼源自二戰後對美軍吉普車的改造。1945年,美國撤離菲律濱時留下成千上萬台軍用吉普。菲律濱工匠將其加長、加寬、加頂,再裝上兩排長椅,使之搖身一變,成為一次能搭載十幾二十人的小型客車。有人曾評價說,吉普尼是一種“把戰爭殘骸轉化為民眾日常生活的再創造”。

但真正的舊軍車早在幾十年前便已退場,如今行駛在街頭的吉普尼,大多是用卡車底盤和拼裝零件造出的“新車”,延續了經典外形,卻缺乏環保與安全標準。於是,吉普尼成了一種悖論:它並非真的古董車,卻依舊是噪音、尾氣與效率低下的代名詞。

近年來,菲律濱政府曾多次推出“吉普尼現代化計劃”,希望用電動小巴或標準化車輛逐步取代老舊車型。但更換新車費用高昂,即便有補貼,仍超出許多車主的承受能力。因此,自2017年以來,每一輪淘汰政策都會引發大規模罷工與街頭抗議。

在普通遊客看來,吉普尼或許只是街頭一道“彩色風景”,但它實際上濃縮了多層現實:殖民遺產的延續、本地工匠文化的創造力、公共制度的缺位,以及發展與公平之間的艱難平衡。它看似自由多彩,卻因缺乏系統性支持而陷入困境。

吉普尼的轟鳴聲就像是在質問:誰來承擔轉型的代價?誰能在現代化的列車上不被甩下?

未來,吉普尼或許會逐漸退出街頭,被更清潔、更高效的交通工具取代,但它留下的印記不會消失。正如一名本地大學生在採訪中所說:“沒有吉普尼,馬尼拉的街頭將失去一半的靈魂。”

社区好帖更多帖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