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APP下载
合作
商城
签到
全球竞速,“热”度飙升!这一领域,中国必争!
2025-11-5 19:45
环球报
503

可控核聚变,又称“人造太阳”,被誉为“终极能源”。

对太阳来说,核聚变是“小菜一碟”,但要想在地球上“种太阳”,却并非易事。它不仅需要极端高温、高压,还要持久、可控,每一项都是极限挑战。

虽历经坎坷,但随着技术不断突破,可控核聚变距离打破“再等50年”魔咒,似乎不再遥不可及。

站在这一赛道上的选手,有国际大科学计划、有国家队、有初创企业,背后还有各种资本。

“中国环流三号”。图片来源:中核集团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共有174个聚变装置,其中美国、日本、俄罗斯、中国分别以52、28、14和13个装置位列前四。

“在聚变领域,有积累、有实力的国家都在争相布局。”中国科学院院士、凝聚态物理学家丁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当前处于第一梯队,而且后劲十足。

“在这一全球竞速中,我国具备国家长期战略支持、完整工业体系、强大工程实现能力等显著优势,但也必须保持战略清醒。”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核能院院士吴宜灿告诉记者,目前聚变能商业化路径并不清晰,安全、可靠、经济将是决胜商业化的关键指标。

在IAEA统计的174个装置中,托卡马克几乎占据半壁江山,达79个;仿星器/螺旋器次之,有31个;激光/惯性聚变装置位居第三,有15个;其他概念装置共49个。全球核聚变发展正呈现多路线“竞跑”的鲜明特征。

星能玄光先进场反位形装置模型。受访单位供图

通往聚变能商业化道路上,“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快速迭代,把托卡马克做得更小、更简单,是聚变能商业化可行路径。”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副教授、星环聚能创始人谭熠表示,星环聚能走的是紧凑型重复重联可控聚变路线,可大幅缩小聚变堆尺寸,降低建设成本。

星环聚能SUNIST-2聚变实验装置。受访单位供图

“如果按照传统巨型托卡马克路线,建成商业化首堆成本可能要上千亿元,这对任何初创企业来说,都是难以承受之重。”谭熠说,这也是商业聚变公司千方百计创新技术路线的动力所在。

“嗅”到聚变能巨大潜力的各方资本,正跑步进场。“真金白银”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流入可控核聚变产业链上中下游,AI、高温超导等与核聚变的交叉融合,使聚变堆变得更小、更简单、更低成本成为可能,颠覆着人们对可控核聚变商业化的预期和想象。

丁洪表示,对可控核聚变来说,可能很难有一条完美技术路线,因为总有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

采写:科技日报记者 李林旭

社区好帖更多帖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