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丁雅栀】13日,德国议会任命了一个专家委员会,重审德国对中国的贸易政策。路透社称,担忧在稀土等关键领域的安全,德国正加速推动“对华降风险”战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这对中德经贸不利,不过,德国财长即将访华表现出沟通意愿,双方仍有合作空间。
报道称,这个委员会由行业协会、劳工代表及智库组成。与2023年上一届政府推出的、仅提出原则性建议的“中国战略”不同,新的委员会将向德国政府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并协助立法起草工作。委员会将重点审查能源与原材料进口、中国对关键基础设施的投资等议题。
“作为欧洲制造业出口大国,德国长期受益于中国庞大的市场。”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称,前任政府2023年发布的“中国战略”明确提出要“降低对华经济依赖”。不过,报道称,根据德国经济研究所最新研究,2024年德国对中国的关键领域进口依赖程度与2023年相比几乎没有变化。
“德国今年在与最大贸易伙伴中国的关系上尤其感受到压力。一方面,美国政府推出新一轮高额关税冲击全球贸易;另一方面,中国则以出口管制展现反制能力。德国夹在其中进退两难。”路透社写道。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郑春荣14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当前德国对华经贸政策的总体趋向是加强风险审查,这对中德经贸不利。不过他认为,设立委员会有平衡政府内部对华政策分歧的考量。他补充说:“德国政府的政策兼具收紧与合作两面:对认为重要的领域加强审查以降低依赖,但对无风险、能获利的经贸合作仍愿开展。只是现在有不少原本无需审查的领域被纳入审查范围。”
该委员会设立之际,德国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克林拜尔将访华。经中德双方商定,第四次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将于11月17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中方牵头人何立峰将与克林拜尔共同主持对话。
郑春荣认为,德国是否真的“进退两难”取决于其对华交往的智慧。此前德国存在隔空喊话、提出不恰当要求、政策反复等问题,但克林拜尔访华至少表明德国仍希望保持与中国的对话合作。若能从发展中德关系的角度出发,双方坐下来沟通关切、寻找解决方案,仍有合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