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氣候變化委員會敦促地方政府採取措施,以應對預測顯示大岷區可能在2040年,因海平面上升及氣候變化引發的極端天氣事件加劇,導致30%區域永久淹沒於水下的危機。
根據新聞節目《24小時》的報導,此項預測源自國家氣候評估報告,其中指出涵蓋計順市在內的大岷區屬全國最易發生洪患區域之一。
今年九月,計順市多個區域在三小時內降下相當於一週降雨量的暴雨後,陷入嚴重淹水狀況。
根據《2023-2025年國家調適計劃》,預測在2030至2050年間,首都區域將出現顯著海平面上升現象。
氣候變化委員會委員赫禮拉(Rachell Anne Herrera)表示,預計至2040年將有約160平方公里土地遭永久淹沒,使超過30%國都區區域面臨風險。
赫禮拉強調,中央政府雖已發布因應氣候變化影響之政策與標準,但地方層級的執行成效仍至關重要。
她指出各城市與基層行政區負有將國家指令轉化為分區計劃、許可制度、操作規範及社區溝通策略之責任。
於週二舉行的防洪峰會中,計順市長貝蒙特(Joy Belmonte)批評公造部涉嫌漠視該市排水總體規劃。
貝蒙特表示,市政府此前已向公造部提交該計劃,以尋求其對防洪解決方案提案的支持。
貝蒙特直言:“遺憾的是,公造部未對該總體規劃採取相應行動。”
她還指出,該部門在該市落實的價值170億披索防洪工程,存在工程缺陷或無法定位實施位置的問題。
她表示,這些工程項目導致計順市洪患狀況持續惡化。
地方政府已啟動對相關項目的調查,並將調查結果提交至獨立基礎設施委員會。
貝蒙特表示,儘管存在這些問題,計順市政府仍持續推進排水管線與道路網絡升級工程,以改善強降雨期間的排水效能。
該市同時正開發蓄洪池,包括與籃球場等公共設施結合建設的類型,這些設施將在暴風雨期間作為臨時蓄水區。
市政府官員列舉拉加里安溪整治工程為例,這條劃分卡盧蘇甘描籠涯與羅哈斯描籠涯的溪流,已完成河道拓寬及淤泥垃圾清除作業。
另將於計順紀念圓環區內建置蓄水量達928立方米的蓄洪池系統。
市政府強調,這些措施均屬於減緩洪患及強化社區因應氣候變化長期影響的整體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