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乐头条专讯:2025年4月,广东省一宗涉及“反杀”情节的刑案引发公众广泛关注。30岁女子王某某因赌债陷入困境,在遭到债主李某胁迫性侵后,次日以假意配合诱使其上门,并持刀将其捅死。案件审理中,王某某以“正当防卫”进行抗辩,但法院最终认定其行为不符合法律规定,构成故意杀人罪。
据案情披露,王某某因沉迷网络赌博向李某借款10万元,按日息500元计算,一个月内利滚利导致她无力偿还。李某提出“肉体抵债”,并在捆绑其身体的情况下与她发生性关系。第二天,王某某约李某上门,趁其放松警惕时连刺三刀,导致其当场身亡。
法院审理认为,李某虽涉嫌强奸行为,但其不法侵害行为已于前一日结束。王某某的行为属于“事后报复”,不符合“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判决指出:“正当防卫必须在不法侵害正在进行时实施,且行为需出于防卫目的,而非主观报复。”
此外,判决书提及王某某提前准备凶器,并通过假意配合诱骗对方上门,显示其动机为蓄意报复。法官强调:“防卫行为须限定在合理限度内,不能借‘防卫’之名实施私刑。”
案件引发网络热议,不少网友表达对法院裁决的不满。有观点认为王某某虽预谋杀人,但其行为在道义上有“可怜之处”。有人质疑:“受害人是强奸犯,为何反击还要坐牢?”
法律专家对此表示,公众情绪可理解,但司法必须坚持法律原则。广东政法大学副教授李尚东指出:“正当防卫并非为情绪泄愤提供通道,需同时满足现实侵害、正在进行、适度限度等多个条件。本案中,被害人案发时并未构成现实威胁,故不符合法律定义。”
案件同时暴露出两个社会问题:一是高利贷与赌博的双重陷阱,致使部分人陷入绝望;二是女性在债务与性侵之间的法律保护模糊地带,司法上如何认定“被迫交易”仍存在诸多争议。
据《南方法律周刊》调查,超过七成民众对“正当防卫”的认定标准存在误解,认为“反击即合法”。专家呼吁加强全民普法教育,尤其针对女性人身安全和债务暴力场景中如何合法求助、防止悲剧发生。
目前,该案已进入上诉程序,社会各界仍在关注案件后续进展及其可能带来的司法解释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