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APP下载
合作
商城
签到
华商遭“同胞+黑警”设局勒索500万,暴露怎样的灰色链条?
2025-4-24 18:30
头条新闻
9761

伯乐头条专讯:一场“敲诈案”正逐渐演变为在菲华人圈的公共事件。

2025年3月17日,马尼拉“成都小酒馆”老板、川渝商会副会长何某(绰号“虾哥”)被菲律宾CIDG(刑事调查及侦查组)突袭带走。同一时间被捕的还有在场的两名中国籍男子:彭某和熊某。消息一出,华人圈一片哗然。


然而事情的发展远比最初“冒充公职人员敲诈勒索”更为复杂。近日,“虾哥”高调露面,公开表示:他并非施害者,而是受害者——其指控的背后是一起“中国人勾结菲律宾执法部门,联合设局敲诈500万比索未遂反被反咬”的黑幕交易。

设局?反噬?真相仍在发酵

据“虾哥”自述,其被举报的背后主使是一位中国同胞梁某。他称梁某与CIDG个别人员联手,在未提供任何正当执法手续的情况下,直接对他住所和营业场所进行突击,随后试图以“保护费”为名索要500万比索。而当其拒绝配合后,不仅自己被拘捕,就连在现场的旁观者和租住在附近的中国厨师也被一并带走。


“虾哥”方面提供的信息显示,事发后他已委托律师团队,在3月21日正式向菲律宾最高法院提起反诉,控告相关执法人员滥权、非法拘押,并指明存在‘跨国同胞内讧’的影子力量。”

目前该案件尚未有菲律宾官方更多通报,但已在侨界掀起不小波澜。

中国人收中国人?灰产链条中的“内鬼”现象浮出水面

类似的“内讧”并非孤例。过去一年,在菲中国人群体屡次曝出“被设局”、“被勒索”、“遭黑警收割”的案例,越来越多的细节显示:有一部分熟悉中国人语言与行为模式的“掮客”群体,正游走于灰产边缘,利用信息不对称、权力漏洞和语言优势,把中国人推向法治边缘。

这批“掮客”大多有华人背景,或曾深度参与博彩产业,对中国在菲商圈了如指掌,甚至能精准筛选目标。他们并不亲自操作执法,却能“牵线搭桥”,将执法与敲诈“合法化”。

而何某事件,则被视为这种模式的一次高调“翻车”。

虾哥翻案是否成立?舆论分裂,华人社区情绪复杂

目前,“虾哥”是否清白仍有待菲律宾司法机关进一步调查。但他敢于公开身份、正面反击、主动起诉,已在部分华人群体中引发共鸣——尤其是在近年来屡屡遭遇“执法不公”的背景下,不少人将其视为“敢于发声的第一人”。


但也有声音质疑:作为在菲拥有商会背景、熟悉当地生态的资深商人,是否可能全然不知底线?是否真如其所言“毫无过错”?事件真相尚未厘清,盲目站队反而掩盖核心问题。

司法腐败与社群冷漠:两重夹击下,华人何去何从?

菲律宾司法系统长期存在执法不一、程序不透明的问题,在此前RCBC涉案、阳光监狱关押中国人等案例中已有体现。如今,内部“熟人作局”、信息“内鬼泄露”,更使得在菲中国人面临双重风险——不仅怕政府,也怕“自己人”。

在“虾哥”事件中,令人心寒的并非仅是执法的荒唐,更是“熟人设局”、“同胞作刀”的现实讽刺。

这或许是一个开始,一个让更多人愿意站出来,愿意较真、敢于走司法程序的信号。但这也敲响警钟:在信息滥用、权力被私有化的灰色地带,中国人能否真正守住底线,依旧是未知数。

发声,不代表无罪;沉默,也未必安全

菲律宾,不是法治乐园。
而在菲的中国人,更不生活在“安全区”。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越来越多事件不断验证的现实。

“虾哥”的案件,不妨看作是一次风暴前的预警。
无论真相如何,这都提醒我们:发声,是最基础的反抗。

至少,比沉默被收割,要体面得多。
社区好帖更多帖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