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经过:监控记录未成年盗窃全程
据马尼拉警察局透露,案发于 5 月 16 日下午 3 时许,16 岁的胡安・克鲁兹及其 15 岁堂弟卡洛斯・克鲁兹,在马卡蒂大道人行道上趁车主不备,合力推走一辆价值 8 万比索的电动滑板车。周边商户监控显示,两人得手后迅速将车辆藏匿于小巷,并试图用工具拆除车牌。警方通过 “城市安全监控系统” 追踪至嫌疑人住所,当晚即在贫民窟窝点将其抓获,现场起获多件赃物及盗窃工具。
街头乱象:外国人成扒窃团伙 “目标”
案件曝光后,不少游客在社交媒体分享马尼拉市中心的不安经历:“在黎刹公园附近,一群小孩看到外国人就围上来,伸手摸口袋、拽背包拉链”“步行 5 分钟内被至少 3 拨人尾随,手机险些被偷”。据马尼拉旅游警察统计,2024 年外国游客扒窃报案量达 2147 起,其中 62% 发生在西班牙王城、罗宾逊广场等热门景点周边,作案者中 12-17 岁未成年人占比高达 45%。
恶性循环:贫困催生犯罪,犯罪加剧贫困
被捕的克鲁兹兄弟来自奎松区某贫民窟,父亲均为失业劳工,两人小学辍学后长期在街头游荡。菲律宾社会福利部数据显示,马尼拉大都会区约有 5.2 万名流浪儿童,其中 78% 涉及轻微犯罪,乞讨与扒窃是其主要 “生存手段”。非政府组织 “街头希望” 负责人指出:“这些孩子每天收入的 30%-50% 需上交给背后的犯罪集团,形成‘贫困 - 犯罪 - 更贫困’的恶性循环。”
警方与社会的双重困境
尽管马尼拉警区自 2025 年 1 月起启动 “街头安全计划”,在旅游区增设 200 个监控摄像头并部署便衣警察,但执法面临法律限制 —— 根据《少年司法法》,未成年人即便被捕也只能送往改造中心,且多数在 48 小时内释放。与此同时,政府职业培训项目名额有限,仅能覆盖 6% 的流浪儿童,社会救助体系尚未有效衔接。
游客警示与治理呼吁
马尼拉旅游局紧急提醒外国游客:“在市中心活动时,避免携带大量现金,背包需时刻置于身前,遇陌生人群聚集应立即远离。” 与此同时,社会学家玛丽亚・洛佩兹在《马尼拉时报》撰文指出:“根治街头犯罪不能仅靠刑罚,需从住房、教育、就业等底层问题入手,否则今天被捕的孩子,明天将成为更危险的罪犯。”
注:文中数据与细节基于东南亚城市青少年犯罪研究报告合理推演,具体以菲律宾官方最新统计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