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晨阳 郑凯】编者的话:7月5日已经过去了,最近在网络上热传的“日本7月5日发生毁灭性大地震”的预言并没有成真,这不仅让忙着辟谣的日本政府松了一大口气,也让外界更加关心一个话题:预测地震为何这么难?
7月5日大地震传闻源自漫画家的梦?
此前有关“日本7月5日将发生毁灭性大地震”的传言在国外社交平台上疯传,以至于近日赴日本的游客数量都大幅减少,5日当天数十万日本民众彻夜不睡防范大地震。
然而相关传闻的来源并非科学家的预测,而是来自日本漫画家龙树谅在1999年出版的《我所看见的未来》一书,书中记录了龙树谅多个“预言梦”。其中一则“2011年3月将有大灾难”的“预言”与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时间巧合,因此书中其他相关“预言”引发关注并广泛传播。而“日本将于2025年7月5日发生毁灭性大地震”就是该系列“预言”之一。据《时代周刊》报道,龙树谅于2021年重新出版的《我所看见的未来》中描述说,7月5日凌晨4时18分将发生毁灭性地震,“将有一场巨大的海啸席卷太平洋国家,危害相当于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的3倍”,“日本列岛的太平洋一侧会有1/4到1/3被大海啸吞噬”。
由于这则“预言”说得“有鼻子有眼”,再加上社交媒体上的添油加醋,导致“日本7月5日发生毁灭性大地震”的传言越传越凶。更糟糕的是,日本鹿儿岛地区吐噶喇列岛近期还当真发生了多次地震,更增加了日本民众的恐慌。当地居民接受日本《朝日新闻》采访时描述称,“在地震发生之前,你可以听到来自海洋的奇怪咆哮,尤其是在晚上。这太怪异了。”根据日本气象厅5日清晨发布的通报,自当天零时至发布通报时,鹿儿岛地区发生多次地震,其中7次震级高于3级,一次为5.3级。自6月21日至7月5日上午11时,当地已发生1329次烈度1级或以上的地震。这一系列地震使传闻进一步“升级”,网友猜测鹿儿岛地震会引发日本爆发全国大地震。
面对不断扩散的恐慌情绪,日本政府和科学家全力辟谣,呼吁本国公众理性看待。日本气象厅地震海啸监视科科长海老田绫贵说,即便预言偶尔成真,那也仅仅是巧合。预测地震必须包含三个要素,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何种规模。以现在的科学技术水平,还无法准确预测这三点,此类谣言传播纯属骗局。日本东京大学荣誉退休教授罗伯特·盖勒也强调,目前并无科学证据支持这一预言。日本气象厅于5日紧急召开发布会,发言人强调,鹿儿岛5日的地震和传言“没有任何因果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越传越盛的谣言,龙树谅在2025年6月出版的新书《天使的遗言》中澄清:自己仅负责绘制漫画封面插画,书中引发争议的具体描述均为出版社编辑擅自添加。她还曾表示,“7月5日只是记录梦境的日期,并非灾难发生日。”
但无论是日本官方辟谣还是作家本人的澄清,似乎都没能阻止谣言的传播。路透社称,近期赴日本游客数量出现明显减少。7月5日凌晨4时,日本全国紧急地震速报的视频直播一度吸引了近25万人蹲点观看。
日专家警告:未来仍有大地震风险
伴随着日本大体平安地度过了7月5日的“毁灭日”,相关传闻总算暂时告一段落。但为何这个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传闻能让日本社会如此紧张呢?
据介绍,日本是世界上地震活动最活跃的国家之一,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西缘的多个主要构造板块交汇处。英国《卫报》称,日本每年经历大约1500次地震,发生的6级或更高震级地震的次数约占全球总数的1/5。2011年的东日本大地震及其连带的海啸,造成超过1.8万人遇难,在海啸中受损的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的影响至今还没消散。如此惨痛的损失让日本社会对大地震的超强破坏性记忆犹新。
英国广播公司称,日本政府和科学界一直在反复警告所谓“南海海槽特大地震”。报道称,许多日本人从小就被警告过需要准备应对这场“百年一遇的特大地震”。日本科学家的相关研究表明,以日本东海地区以西的太平洋沿岸为震源的巨大地震反复发生,最近一次是在上世纪40年代中期。日本气象厅及地震相关专家等认为,自静冈县到九州岛南部海域的南海海槽,在未来有发生特大地震的风险。日本政府地震调查委员会今年3月发布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如果“南海海槽特大地震”发生,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大可能超过292万亿日元,较上一次在2013年得出的估算值大幅上升,并可能导致29.8万人死亡。
日本地球科学家、京都大学名誉教授鎌田浩毅不久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警告“南海海槽特大地震必然会在2035年前后5年间发生,且极有可能会诱发富士山喷发”。南海海槽全长约700公里,位于日本南部海域,是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的交界处。“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以来,富士山下方的岩浆库活动变得异常,显示压力正逐步累积。一旦喷发,其破坏力将非常惊人。”鎌田浩毅警告称,“如果发生南海海槽特大地震,影响将扩及静冈、爱知、三重、兵库、和歌山、德岛、香川、爱媛、高知与宫崎等多个地区,这些地区正是日本太平洋工业带的中枢。”现代的大城市将遭遇火山灰降落,电力、自来水、天然气等基础生活设施将全面瘫痪,不仅经济活动受阻,交通与通信也会中断。
“无法精准预测”
日本气象厅长官野村龙一表示,当前科学技术仅能提前数十秒预警地震,或评估长期概率,精准预测地震的具体日期和地点,仍是人类尚未攻克的难题。
英国广播公司称,美国地质调查局地震学家露西·琼斯承认,“人类在面对危险时,会强烈地想从中找出某种规律,这是对恐惧非常自然的反应。不过目前还没有发现对这种地震规律性的可靠预测。”报道称,尽管地质记录显示,某些规模很大的地震确实表现出某种规律性,但美国地质调查局坦承无法精确预测,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也无法做到”。
据介绍,地震预测研究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它涉及地球动力学、断裂力学、构造学、孔隙介质、地球化学、流体力学、电磁场等多学科,目前科学界对地震发生机制和规律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因为地震一般发生在几公里到数十公里的地下,当今世界上最深的钻井只有十多公里。目前人类对地下发生的变化,主要依靠在地表上建立的相对稀少的地震台站观测的数据进行推测。发生在地下深处的复杂过程,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主流观点认为,地震的孕育过程跨越了几年、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而且地震的孕育、发生、发展过程十分复杂,地震类型也十分复杂。在不同的地理构造环境、不同的时间阶段、不同震级的地震,都会显示出相当复杂的孕育过程。这个过程很难在实验室或野外进行模拟,也很难用经典物理学从本质上加以描述。同时大地震的复发时间比人的寿命、比有现代仪器观测以来的时间长得多,限制了对其规律的总结和验证。
例如,日本政府地震调查委员会最新数据显示,南海海槽30年内发生8级以上大地震的概率高达82%,相比2024年上升1%。鎌田浩毅解释说,该预测是通过对历年地震后地面隆起与沉降的变化模式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
人们还试图总结此前地震中出现的前兆现象预测地震,例如生物活动可能出现异常,还有人根据所谓“地震云”预测地震。但这些经验并不能准确预测地震。
地震发生后,地震波通过纵波和横波向周围传递能量。目前真正意义上的“预测地震”,实际是指借助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的特性,通过地震监测台站捕捉纵波后,结合电磁波传输速度优势,由数据处理中心快速发布预警信息,为公众赶在破坏力比较强的横波到达之前争取几秒至几十秒的避险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