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海峡时报》7月30日文章,原题:在新加坡内政部开展的社会实验中,注意到可疑物品的人不足1/5 当公共场所出现可疑行李箱,汽车内放有多个煤气桶,路过的你会选择报警,还是视若无睹?
为了测试公众对恐怖袭击的反应,新加坡内政部于6月10日和13日分别在淡滨尼与碧山展开社会实验。在午餐与晚餐时段,执法人员将拉链沾着油渍、鼓胀并闪烁红灯的黑色行李箱,以及载有煤气罐并遮挡车牌的黑色汽车故意放置在公共区域,模拟恐袭情景。
在汽车炸弹模拟中,装有多个煤气罐的汽车被停放在碧山民众俱乐部附近,傍晚时分后备箱中被添加了更多煤气罐,煤气罐还时不时冒出烟雾,情况明显升级。然而,其仍未引起太多人注意。
经统计,尽管两地共有2530名路人经过,却仅有不到1/5(438人)注意到这些可疑物品,而其中只有26人表示有意报警或已报警。
这与2024年新加坡全国保家安民计划进行的公众认知调查结果形成鲜明对比。该调查中,77%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总体上保持警惕,并密切关注公共场所的可疑活动和行为;88%的受访者表示,若发现可疑行为或物品会选择报警。
上述差异引起新加坡政府对公众安全意识的关注。为此,新加坡内政部特意推出网络系列剧集《当恐怖袭击时你会怎么做》,以提升公众的防范意识和能力。
新加坡国家安全统筹部长兼内政部长尚穆根在7月30日的剧集发布会上表示,“新加坡是一个安全的地方,或许是同等规模城市中最安全的城市之一”,这里几十年来一直如此,这种长期的安全感导致公众较少从犯罪或恐怖主义的角度思考周边环境,也因此缺乏对威胁的警惕性。
在尚穆根看来,新加坡所拥有的安全水平固然很好,但也带来一定挑战,公众需要意识到“恐袭不是会不会发生的问题,而是何时会发生的问题,并为此做好准备”。新加坡外交部兼内政部高级政务部长沈颖认为,新加坡在提高公众的警惕性以及打击恐怖主义的准备方面仍有一段路要走。(作者克劳迪娅·陈,任伊然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