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APP下载
合作
商城
签到
九三阅兵观礼台、年号台色彩设计师陈慰平接受《环球时报》专访:感受九三阅兵观礼台的中式色彩浪漫
2025-9-8 07:24
环球报
403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李迅典】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广场南北两侧,由“丰饶金、城墙红、橄榄绿”3种颜色构成的观礼台首次亮相,既像3个“人”字并肩而立,又组成一个意象化的“众”字,而新色号“曙光红”的诞生也成为长城造型的年号台(如图)上最亮丽的一抹色彩。近日,《环球时报》记者走进中央美术学院,专访大会色彩设计师、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陈慰平,揭秘阅兵观礼台色彩背后的故事。

“丰饶金、城墙红、橄榄绿”的诞生

环球时报:观礼台由“丰饶金、城墙红、橄榄绿”3种颜色组成,这些色彩的灵感是如何形成和确定的?

陈慰平:我们最初的观礼台方案,核心是想体现“三人为众”的理念,既然要表现“众”,就得先让人看清是“三个人”,所以最直接的就是用3种颜色来区分。选择颜色组合,首先要考虑到辨识度足够鲜艳和明确,大家一眼就能看明白。

我们翻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发现1955年国家向战士们颁发了两枚意义非凡的勋章——“解放勋章”和“独立自由勋章”。当我看到勋章上的红色、绿色与金色时,就确信这就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主色调。“城墙红”的灵感源自故宫城墙的红色,却又与之不同,庄重中自带温度;“丰饶金”也是我们熟悉的颜色,无论是麦穗的光芒、国徽的庄严,还是天安门区域的诸多传统元素,金黄色早已深深融入我们的文化和记忆之中,它的出现自然而然;而“橄榄绿”的运用,既巧妙呼应了现场葱郁的绿植,更象征着人民子弟兵军装的色彩,传递着和平与守护的力量。

但红色和绿色是一对非常强烈的对比色,若直接搭配使用,容易产生视觉冲突,显得不够协调。所以在后续设计中,我们对这两种颜色的色相、明度及饱和度作出了精细调整,以在保留象征意义的同时,实现视觉上的和谐统一。

环球时报:观礼台由三个“人”字构成意象化的“众”字造型,这种造型与色彩之间的搭配如何来协调?

陈慰平:因为设计的是“三人成众”的造型,所以3种颜色的分布也经过仔细考量。从中心向外扩展,最核心的一层是“丰饶金”,中间层是“城墙红”,最外一层是“橄榄绿”,这三种颜色分别对应着“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和“力量在人民”。在设计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到仪式流程与色彩之间的内在呼应。比如,当三军仪仗队自人民英雄纪念碑出发,穿过长城造型的年号台,行至观礼台时,他们的行进路线与颜色的空间布局是有配合的。方阵居中行进,左右两侧为“丰饶金”的中心区域,象征着国家辉煌的历史与胜利,也与地面的红毯形成呼应,整体视觉效果非常庄重而和谐。同时,仪仗队员的服饰颜色是绿色、白色、蓝色,这也与观礼台色彩彼此映衬,构成一幅完整而恢宏的画面。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此次天安门广场周围有草坪和绿植,把“橄榄绿”安排在最外层既是从视觉上融入环境,也寓意着热爱和平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环绕在一起,共同构成这场庄严盛典的一部分。

联结历史与今天的“曙光红”

环球时报:关于色号“曙光红”的诞生,其背后有什么特别的故事?为什么选择“曙光”这个名字?

陈慰平:在“城墙红”“丰饶金”和“橄榄绿”3种主色调确定之后,年号台应当使用什么颜色,就成为我们重点思考的问题。如果直接使用“城墙红”或“橄榄绿”来做长城造型的年号台,虽然易于理解,却总感觉未能完全契合盛典的深意。于是我们再次回归本次纪念活动的核心主题——既要“开创未来”,也要“铭记历史”。我们希望通过设计,礼赞先辈们曾经创造的辉煌历史,也寓意着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向胜利的“曙光”,这一缕曙光联结的是历史的起点与时代的今天。

“曙光红”并非现成的色号,在标准色彩体系中也找不到它的名字。就像“中国红”是我们共同认知的正红色,而“曙光红”则更侧重于意象和感受,它代表的是一种光明的、充满希望的红色。每个人心目中的曙光可能有所不同,但对它的联想是共通的——温暖、明亮、充满朝气和未来。因此,它并非浓重的暗红,而是一种明亮的红色,承载着启明与新生的含义。

环球时报:天安门广场及周边建筑具有强烈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特定的色彩环境,设计团队是如何让新色彩方案既融入环境又凸显活动的庄严隆重?

陈慰平:在我们的设计理念中,广场的色彩必须与周围环境高度融合。令我欣慰的是,许多观众反馈,这些临时观礼台仿佛生来就属于这里。其实在不同天气与光线条件下色彩的呈现效果,是我一直非常关注的环节。从搭建完成到活动正式开始前,我其实挺紧张的,每天都会特意去刷社交平台,看市民们路过时拍下的视频,看看大家镜头里的颜色是不是理想。对我而言,最重要的标准是“肉眼所见”,色彩应尽可能接近自然视觉下的效果。我觉得这些颜色不是被放上去的,而是从这片土地上自己“长”出来的,它属于这里。

环球时报:色彩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会呈现差异,在测试过程中,有没有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或细节?

陈慰平:尽管主色调已经确定,但在实际环境中,色彩会随着不同光线条件发生变化,白天与夜晚不同,晴天、阴天或雨天看起来也不同,甚至不同相机拍摄也可能因为设备差异导致呈现效果有亮有暗。

正因如此,在颜色调整过程中我们格外慎重。尤其是“曙光红”与“丰饶金” 从一开始就定下基调:绝不能暗淡,必须是明亮而光辉的,无论什么时间、天气,都应传递出光明和振奋的视觉感受。

考虑到纪念仪式是在早晨举行,而天安门广场的年号台坐南朝北,实际处于背光位置,加上北京纬度较高,晨光从侧方斜射而来,因此无法依靠强烈反光来凸显颜色。事实上,从人民英雄纪念碑望向年号台,颜色会显得更明亮;自天安门城楼方向观看,则更显庄重沉稳。这种因视角和光线带来的微妙差异,恰恰形成了多层次的空间色彩体验,也更好呼应了“曙光”这一意象在不同时刻的光影变化。

色彩里的“中式浪漫”

环球时报:当人们看到这些色彩时,尤其是国外观众,您希望他们从颜色设计中可以读到怎样的中国故事?

陈慰平:我们中国人对色彩的感知和表达,与西方现代色彩体系有所不同。在西方,色彩往往被标准化、数据化,每一种颜色都有其明确的色号,追求的是统一与可复制性。但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颜色从来不只是一个编号,它更像是一种感性的、充满诗意的表达,就像中餐烹饪讲究“盐少许”“火候适中”,没有绝对标准。很少有人能准确描述“天青色”究竟是怎样一种颜色,它可能源自宋瓷的釉色,也可能遥指雨过天晴时那一抹澄澈。这种对色彩的体会,是东方所独有的诗意与浪漫。“中国红”,它不单指某一种红,更是一个意象、一种精神、一段融入血脉的文化记忆。所以在我看来,中国的色彩美学从来不强求统一的标准,而是尊重每个人心中的那一份感受,它是一种开放的、充满人文气息的“中式浪漫”,也可以让外国人去了解中国色彩的同时,走近其背后的中国文化和故事。

当上万名观礼群众坐在三色观礼台上时,他们不仅是大会的见证者,更是人民故事的组成者。当我自己在现场观看时也忽然明白,我坐在自己设计的颜色里,也坐在先辈用鲜血染红的曙光里。

社区好帖更多帖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