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APP下载
合作
商城
签到
他们在民族危亡时刻,诠释着“南京之魂”
2025-9-8 07:24
环球报
848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冀昱樵】在86岁的高龄,南京作家庞瑞垠(如图)完成了37万字的抗战题材小说《补天裂》,字字手写,日均两千余字。对庞瑞垠来说,这本书实现了他一生的夙愿——追问“南京之魂”究竟为何,在那段黑暗岁月里,究竟是什么点燃了这座城市不灭的星星之火。

到底什么是南京人的性格?南京的灵魂又是什么?庞瑞垠以七部长篇小说不断追问这一命题。他的新作《补天裂》以南京沦陷时期为背景,通过两位年轻主角成长与命运的交织,串联起数十位各具特色的人物——企业家、教授、舞女、农民、码头工人……他们虽是寻常百姓,却在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织就一幅团结抗争的群像画卷。

作为土生土长的南京人,庞瑞垠在创作时,往事不断浮现于脑海。他笔下的人物原型,正是那些他亲眼见过、亲耳听闻、亲身感受过战争的普通南京人:投身抗日的长兄,生擒日军的邻居,以及坚守南京门西老街的百姓……每一个鲜活的人物,都是用真实的血肉和希望凝结而成。“我母亲带着我一岁的姐姐逃难,被日本兵追赶,姐姐中弹身亡。”庞瑞垠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回忆道,童年时的自己亲眼看见村口7位游击队员牺牲后并肩躺在白布下,村民与长者齐聚哀悼的场景。《补天裂》中许多角色也都源自庞瑞垠的亲历与亲闻。例如,女主角杜玫是亲戚在庞瑞垠青少年时期为他讲述的一个人物。南京沦陷后,他的这位亲戚一直坚守在门西老宅,参与了救亡斗争,口述了很多亲身经历的故事。他告诉庞瑞垠,“殷高巷那一带曾经有个女孩子,进入日本大使馆搞情报”,而杜玫就是在此基础上演绎出的人物。

在庞瑞垠的笔下,除了战争带来的苦难,更有抗争与希望。1937年南京沦陷后,不仅新四军、地方武装和地下工作者依然坚持斗争,许多普通市民也自发组成大大小小的抗日团体。庞瑞垠认为,他们的勇敢与坚强,值得被铭记和书写。庞瑞垠表示,他书中的南京人形象是乐观、率直、坚韧的,这些品质源于两千多年的文化积淀。一旦被激发,就能战胜任何风暴。这些普通人就是至暗年代的星星之火,是抗战中不屈的中国人。

除了描写南京人,庞瑞垠也在努力写出“南京味儿”。小说自开篇起,就大量呈现南京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风俗画、风情画、风景画,随着情节设置的需要,呈现了多处南京的景点、街巷和风土人情。“看到这座美丽的城市被侵略者铁蹄践踏,只会让人更加痛恨日本军国主义,也更深切地热爱我们的家园。”庞瑞垠坦言。

南京大学教授丁帆评价这部小说是具有南京人性格特征的民间抗战史诗。庞瑞垠既还原了南京城的血与火,也塑造了无数坚强、乐观、团结的普通人。他们在民族危亡时刻,凝聚起不屈的力量,无声地诠释着“南京之魂”。

社区好帖更多帖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