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在东南亚是非常非常常见的,那么在这洪水多发的季节 我们要怎么预防呢?首先
1.传染源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1日至发病后3日内传染性最强。少数患者在热退后第3日还可从血液中分离到病毒。此外蝙蝠、猴、鸟类和狗等动物体内可检测到登革病毒抗体,可能为登革病毒的自然宿主,从而有可能成为本病的传染源「在东南亚尤其是蚊子」
2.传播媒介
蚊虫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其中伊蚊是传播登革病毒的主要蚊种,包括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3.易感性
在新流行区各年龄组均易感但以青壮年发病者居多「抵抗力下降者也是」
临床表现
潜伏期2~15日,平均为6日左右,发热起病大多突然,体温迅速达39℃以上,一般持续2~7日,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日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呈双峰热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发病时伴有头痛、背痛和肌肉关节疼痛,眼眶痛,眼球后痛等全身症状。可有感觉过敏、恶心、呕吐、腹痛、食欲差、腹泻和便秘等消化道症状。颜面和眼结膜充血,颈及上胸皮肤潮红。发热期可出现相对缓脉。
皮疹于发病后2~5日出现,初见掌心、脚底或躯干及腹部,渐次延及颈和四肢,部分患者见于面部,可为斑丘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皮疹、红斑疹,稍有刺痒,也有在发热最后1日或在热退后,于脚、腿背后、踝部、手腕背面、腋窝等处出现细小淤斑,1~3日内消退,短暂遗留棕色斑,一般与体温同时消退。
那么如何治疗登革热呢?
登革热是由病毒引起,没有特定的治疗药物或抗生素。对于典型的登革热,治疗的目标是缓解症状。医生可能会建议多休息、多喝水,避免呕吐和高热导致脱水。可以服用扑热息痛来退热和减轻关节疼痛,但要避免服用可能增加出血并发症的止痛药,例如阿司匹林、布洛芬和萘普生钠。
请注意,登革热病毒有4种毒株,一旦您在一种毒株感染后痊愈,不太可能再感染同种毒株,因为机体已经对这种毒株产生了免疫力。但您有可能再次感染其他毒株引起的登革热,“如果您怀疑自己感染了登革热,首先应该大量饮水。水分是否充足可以通过尿液的颜色来评估,”Leong 医生建议。“应达到尿液颜色变清或浅黄色的程度。”
登革热有自限性,预后较好,病死率在0.1%以下。若重复感染不同型之登革热病毒,则可能造成症状严重之出血性登革热,其恶性度高,致死率在5%以下
如何预防登革热?
目前尚无有效疫苗来预防登革热,做好防蚊、灭蚊、消灭蚊虫孳生地是预防登革热最有效、最重要的办法。
在个人方面,要做好防蚊措施:尽量避免到登革热流行区旅行;户外活动时 (尤其是在灌木丛、池塘和湿地),要注意穿长裤长袖衣,在暴露的皮肤上涂抹防蚊药;要住宿于有空调或装有防蚊纱窗的房内,如果住宿地没有隔蚊或空调设施,最好使用杀蚊喷剂或燃点蚊香及睡在蚊帐内。
在环境方面,要采取严格的措施控制蚊虫孳生,如清理居家环境,消灭登革热病媒蚊及其幼虫。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贮水的容器:①家中花瓶、水盘、水缸、贮水池等盛水容器每周至少要换水、刷洗一次(刷洗时必须用力刷洗内壁,以清除病媒蚊之虫卵)。②对浇花、洗涤、饮用的水桶、陶瓮、水槽等,不用时倒置,使用时加盖密封。
(2)对种水生植物的容器:①可将小石头或彩色的胶质物放入容器,水面不可超过石头或胶质物表面。②将食蚊鱼放入种水生植物的容器内。常见食蚊鱼包括孔雀鱼、大肚鱼、台湾斗鱼等。
(3)对人为建筑:在建筑时应避免留下积水的可能。如庭院造景时,于流水的四周勿留积水的水窟,仿竹子时,勿留竹洞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