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因缅北地区诈骗活动猖獗,许多被遣返的人员在回国后面临法律制裁。然而,真实的量刑过程却比想象中更加曲折——有些人本以为能尽快结束牢狱生涯,却在最后一刻迎来刑期加重的“暴击”。
免费大巴送回国,等待他们的是“砖头饭”
对于滞留境外的国人来说,回国时或许能享受到政府安排的免费大巴接送🚌,但回国后的现实却不容乐观——每天面对两块“砖头”般的监狱伙食🍚,以及漫长的刑期等待。
两年前,被缅北遣返的一批人,如今已有部分人刑满释放,而去年遣返的一些人,目前仍被关押在看守所中。今年,苗洼地等地遣返的人员,或许也将面临相似的法律程序。
量刑的“套路”:羁押10个月,刑期暴涨70%
根据已判刑的案例,遣返人员的刑罚主要依据 “涉嫌诈骗”+“非法偷渡” 来定罪,而量刑标准则与他们在境外停留的时间长短密切相关。
在看守所内,曾有8-9名被遣返人员与作者同囚,他们的案件被拖延了长达 10个月 才正式开庭。按一般法律程序,个人案件若证据确凿,通常 6个月内即可宣判,但由于公安机关、检察院和法院之间的交接,许多案件在侦查和审理过程中被反复拖延。
最初,地方检察院给出的量刑标准相对较低。例如:19岁 的嫌疑人,最初量刑 1年1个月;刚成年的一名嫌疑人,最初量刑 12个月;其中一人,最重刑期 1年9个月。
当时,这些人都松了口气,认为自己即将在看守所服完刑期,即将迎来自由。然而,就在开庭前一天,剧情急转直下——检察院突然通知所有人重新量刑,每人的刑期 直接增加70% 左右!
比如: 1年1个月的刑期,突然变成 2年,原本12个月的,也被延长到 近两年。
这让所有人 心态彻底崩了,他们原本以为再熬几个月就能重获自由,结果却被硬生生推入更深的牢狱,被送往监狱 “踩缝纫机”(监狱服刑劳动)。
“回家梦碎”:为什么刑期突然翻倍?
这些判决之所以发生变化,原因在于 地方与自治区的司法博弈。地方检察院本已确定刑期,但 自治区上级部门认为量刑过轻,最终决定重新调整。
这意味着,许多原本已经计划回家的被告人,最终不得不面对更加漫长的服刑时间。对于那些初涉缅北、甚至在当地仅停留数月的年轻人来说,这样的惩罚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写在最后:且行且珍惜
“回国”从来不是终点,而是另一场考验的开始。那些曾经踏上境外灰色地带的人,最终还是要面对法律的审判。而对于仍在观望或试图铤而走险的人来说,这些故事无疑是 最现实的警示——“免费的回家票”或许只是牢狱生活的开始,真正的自由,从未如此遥远。
|